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农村生源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分析
 
更新日期:2020-03-19   来源:农业经济   浏览次数:21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外在表征所谓慢就业是指大学毕业生因各种原因延长工作选择的时间,导致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没有参加较为正式、相对稳定的工作的现象。农村生源大学毕

 
 1.外在表征

所谓“慢就业”是指大学毕业生因各种原因延长工作选择的时间,导致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没有参加较为正式、相对稳定的工作的现象。农村生源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现象通常表现为观念上的“慢”和行动上的“慢”。观念上的“慢”主要是指对就业缺乏主动性,没有积极的就业态度和紧张的就业状态。一般分为四种类型:一是迷茫型,突出表现为缺乏职业目标和职业方向,对未来感到迷茫,不了解自身兴趣和能力,不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二是迟钝型,具体表现为没有意识到自己即将结束学生生涯,踏上工作岗位,对于角色转换没有做好思想准备。三是自卑型,主要表现为对自身就业能力缺乏信心,因担忧求职失败而不敢进行求职尝试。四是依赖型,表现为对家庭和学校的过分依赖,不愿自己做出求职准备和职业选择,等待家长或老师的安排。根据行动“慢”的不同原因,也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转变观念型,表现为转变“先就业再择业”的传统就业观念,选择更加注重个人理想、现实舒适度和心理愉悦度的个性化择业方式,为择业而“慢”就业。二是备考备战型,具体表现为为获取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成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或进入银行、电信等统招统考系统工作而屡败屡战,放弃其他就业机会,因备战备考而“慢”就业。三是创业准备型,表现为因打算自己创业而在毕业前期进行市场考察、形势评估、政策学习、资金筹集、人员招募等前期准备工作而暂缓就业。四是享受啃老型,表现为部分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农村生源大学毕业生为避免激烈竞争和求职就业过程中的辛苦劳累而选择在家待业享受。
2.成因机理

(1)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不断改善,大部分农村生源大学生都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他们不仅不需要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强迫自己快速进入工作岗位,而且对工作的选择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满足物质文化需求而且要满足美好生活的需要。良好的家庭经济基础不仅使农村生源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的需求层次得到提高,更多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理想目标的达成,也为他们解除了延长求职时间在家“啃老”的后顾之忧。

(2)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一方面,部分农村生源大学毕业生熟悉了校园生活和学生身份,对于自己从学生角色转变为职业角色没有提前做好准备,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清晰的定位,甚至不愿意转变学生身份投入到就业活动中去,产生了职业角色认同迷失。另一方面,部分农村生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未对自身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职业倾向和职业目标进行了解和定位,求职过程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导致出现“慢”就业现象。

(3)职业评价扭曲。农村生源大学毕业生因受农村传统就业观念和家长攀比心理的影响,产生了扭曲的职业评价标准。一些大学毕业生认为,只有成为公务员或进入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才算找到好工作,对其他经济组织皆持否定态度,从而放弃其他工作机会,一旦未能进入这类单位工作就选择一直备考备战,屡败屡战。也有一些农村生源大学毕业生认为,大学毕业后就应该离开农村,留在大城市工作和生活,认为返乡回村或到基层从事一线工作是很丢脸的事情,因此,他们情愿选择待业也不愿“降低”求职标准。

(4)个人职业期望与自身素质不匹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生源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期望越来越高,不仅对薪酬待遇有较高要求,还对工作地点、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多方面都有要求,而且对个人价值和个人理想的实现程度也有较多关注。往往忽视了职业发展的长期性和自身能力素质的匹配性。农村生源大学毕业生因受自身成长环境限制,相对而言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欠缺,组织协调能力、言语表达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在就业创业过程中所需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都不占优势,这严重影响了其过高的职业期望的实现。

(5)择业价值观偏离。部分农村生源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过分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而未能将自己的择业就业行为与整个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联系起来,没有为国家、民族、社会发展贡献自身力量的觉悟和认识,不关注自身的社会价值的实现情况,从而导致了消极的狭隘的择业就业行为。他们对因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而导致的结构性就业矛盾认知也存在偏差,不愿因国家、市场和社会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就业计划,导致不将就的“慢就业”现象的产生。

(6)就业方式多元化。在我国新的经济环境下,多途径的就业资源和多元化的就业方式不断被开发,对农村生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产生了较大影响,他们的择业方式更加多样也更加灵活。“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了技术、平台和资源,也对他们的创业意愿产生较大影响。因此,部分农村生源大学毕业生摒弃“毕业即就业”的传统观念而选择暂缓就业、自由职业、自主创业等更加个性化的就业方式。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农村生源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分析

下一篇: 农村生源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分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