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工匠之敬业激发就业内驱力。很多农村生源大学生的“慢”就业都与敬业精神的缺失有关系,他们对自己求职的岗位没有发自内心的价值认同,求职过程流于形式,既没有对岗位进行深入研究也没有情感投入,更没有对某工作岗位的坚持,导致部分学生就业内驱力不足。因此,学校在进行就业创业指导时首先要指导农村生源大学生对自己想要从事的行业和职业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强化他们对职业的情感投入和价值认同,以此激发就业动力。其次,学校可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创业就业设计大赛等活动以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提前认识国家制定的各类行业制度、质量标准、管理体系、操作技能、程序准则、行为规范等,促进形成遵守职业伦理和职业道德的校园文化环境,在提升专业能力的过程中将爱岗敬业内化于心,持续推进农村生源大学生的求职就业进程。
2.以工匠之乐业塑造积极乐观的就业心理。心理品质是大学生求职就业过程中重要的调节因素。在农村生源“慢”就业大学生群体中,不乏抗挫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等心理品质较差者,他们或遇到困难即退缩放弃,或单打独斗不善团队协作,或不能审时度势错失良机。因此,培养学生的乐业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要加强专业认同、专业兴趣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习实训过程中加强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认知和规划,寻找到职业乐趣,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平淡中发现美好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职业幸福感。同时,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训练营、户外素质拓展、营销大赛等活动引导农村生源大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言语表达、人际交往、及时应变、抗压抗挫折等能力的重要性,在过程中增强职业体验,培养职业情感,从而帮助农村生源大学生形成乐观、坚强、灵活、自信等求职就业必备的心理品质。
3.以工匠之创新培养自我认知能力。工匠精神既有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专注,也有自我否定、超越传统的创新。这种素养对于提高农村生源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缓解因缺乏对自身能力、兴趣、倾向合理认知产生过高职业期望而形成的“慢”就业现象尤为重要。高等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和自我否定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不断审视自身,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合理的自我认知,激发他们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意识。由此,才能避免农村生源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不切实际的提出过高要求,而是按照科学的规划、合理的目标有步骤、有选择的行动,即使行动失败也会分析结果、吸取经验、反思自我,为下一次的择业就业提供更为优化的方案。
4.以工匠之担当引领就业价值观培育。“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之一,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远大的职业理想为抓手,尤其要让农村生源大学生将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发展和家乡的建设结合起来,将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价值达成联系起来。另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强化学生对职业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认知。任何职业都体现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既满足了人的物质需求,也体现了人的内在价值。要引导农村生源大学生对职业做出合理评价,不单纯以薪酬、地域、环境等外在物质表现为职业评价标准,而更加注重其背后的意义价值等,帮助他们形成合理的职业追求,改变急功近利的浮躁求职状态。
5.以工匠之专注提升就业力。关注是一种严谨求实、一丝不苟、不断完善、追求卓越的职业态度和钻研精神,对提升农村生源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高校要在农村生源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中融入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督促学生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深知识储备,提高理论修养,为求职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高校要重视农村生源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强化技术技能,磨砺意志品质,以精益求精、不断钻研的实践过程强化职业体验,增强职业自豪感,提升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