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课程知识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知识作为发展资源
 
更新日期:2020-03-19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   浏览次数:14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课程知识的本质:学生的发展资源人的发展资源是主体发展自身所需的一切现实的和可能的外部条件的集合,是主体在发展自身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地占有

 
 1.课程知识的本质:学生的发展资源

人的发展资源是“主体发展自身所需的一切现实的和可能的外部条件的集合,是主体在发展自身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地占有和‘消化’的客体,是有待去开发利用的客观对象”。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讲,发展资源即“对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具有价值、意义或促进作用的任何东西”。课程知识在本质上便是发展资源,它能够引起学生的能动作用并产生个体经验,从而实现自身核心素养的发展。课程知识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发展资源,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教学展开机制的内在规律。“发展资源只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可能性条件,它还不是人的实际发展。”课程知识也只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外在条件。课程本身并不是学生的学习经验,而是指在学生之外能引起学生产生经验实现自身发展的对象物。作为发展资源的课程知识的价值实现,取决于学习者对其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只有学生通过主体性活动,将课程知识经过经验建构转化为个体知识,学生的发展才会真正实现。

2.课程知识作为发展资源的价值体现:知识的多维属性

课程知识作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资源,具有多维的发展属性。充分表达并实现课程知识的科学属性、文化属性和实践属性是实现课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价值的重要途径。

第一,课程知识具有科学属性,这体现在知识本身的产生过程、产生方式,知识内在的要素和所表达的思想中。知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人类发展成果,科学性是知识教学也是知识理解的第一个法则。课程知识的科学属性还表现在知识的严谨性与严密性表达上,无论是人文学科还是自然学科,都要求学科语言表达的严谨性,这是明确知识隐含的思维方式、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等的前提条件。当前的中小学课堂中,教师往往会忽视学科知识背后所隐含的内在关系,从而导致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只能进行模糊表达。语言是思维的产物,这些学科语言表达问题的背后也反映了教学浮于知识表层没有深入知识的逻辑表征和意义内核的问题。第二,课程知识具有文化属性,是一定社会文化的反映,也是人类发展史上具有文化地标意义的东西。课程知识依存于特定的文化背景,是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文化思维方式的产物。无论是人文学科还是自然学科的背后都有自身厚重的学科历史和文化积淀,每一个知识点的背后都联系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与社会生活,当教学关注到这些潜在的课程知识,将其融入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便从孤立地学习知识转变为学习一种文化。第三,课程知识具有实践属性,知识的产生过程是人们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课程知识的根本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它对学生发展的价值、对社会改进的价值,都体现了知识的实践性。麦克·杨(Young,M.)把课程理解为“作为实践的课程”,认为“作为实践的课程”, 其“出发点不是知识的结构,而是知识是如何被共同活动着的人们所生产,这种观点一直关注的是师生的课堂实践”,也正是因为他看到了教育中真正的“知识”所隐含的实践属性。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课程知识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知识作为发展资源

下一篇: 课程知识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知识作为发展资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