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课程知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依赖于课堂教学的变革。这意味着,课堂教学需要克服传统教学表面化、符号化的局限性,整体把握课程知识的内在构成,完整、全面、深刻地表达课程知识的多维属性,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深度学习,促进课程知识向学生个体经验的转化,以达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一)理解知识的三维结构,实现教学的丰富价值
知识学习是学习活动的展开基础,知识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本任务。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充分体现了对知识的内在结构及其对知识教学价值实现的要求。
“从知识的内在结构来看,符号表征的传递、逻辑形式的教学、知识意义的生成,应该是知识教学价值的三个重要维度。”唯有从内在结构上把握知识的构成,才能实现知识教学的丰富价值。知识的内在结构的丰富性,决定了有效教学必须实现知识的完整教学,必须超越表层的知识符号教学,由符号教学走向知识的逻辑教学和意义教学的统一。知识的符号表征传递,是知识教学的第一梯度,旨在实现课程知识传递人类认识成果的价值;知识的逻辑形式教学,是知识教学的第二梯度,旨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的意义生成,是知识教学的第三梯度,也是教学的核心环节,旨在丰富学生的精神发展,促进学生主观经验世界的建构。这意味着,相对于知识的内在构成而言,知识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符号层面,而是要丰富教学的层次,充分发掘逻辑形式和意义的教学价值。传统的课堂教学受到传统认识论立场的知识理解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对知识、课程的认识往往局限在“事实取向”层面,将知识的“符号表征”看作是知识的全部,从而接受教学依然统治着学校课堂,这也是知识中心的课堂教学备受批判的根本原因。
(二)实现教学的文化敏感性,建立文化回应
知识不是冷冰冰的孤立存在,它与文化背景、文化思维方式、文化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有着密切联系。理解、把握并建立学生自我对课程知识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的理解,才是真正完整的学习。
第一,关注课程知识的文化背景,发掘知识产生所依存的特定的自然、历史、社会背景等的教学价值。文化背景是课程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人文学科而言,文化背景的教学往往影响着学生理解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语文识字教学为例,识字教学要充分关注汉字蕴含的丰富文化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建立对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感悟和体验。第二,关注课程知识的文化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建立看待自然与社会,他人与自身的思考。语言、符号是课程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形式,课程知识内蕴的文化思维方式,反映了特定文化历史中人们思考方式的特点。这种内在的生成思维,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供了有效的教学范例。教学要实现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就必须充分关注知识蕴含的逻辑形式和思维过程。第三,关注课程知识的文化价值观,引导学生建立文化与生活的真实联系。关注知识隐含的文化价值观,也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将知识看作孤立的符号,而是要引导学生理解、体验知识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在体验中建立真实生活与文化的联系,从而实现课程知识“以文化人”的育人价值。
(三)进行课程知识整合,实现关联性教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着重指出“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这为进行课程间的整合,实行关联性教学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