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贫病老人正处于贫病交加的困境之中,已对其晚年生活产生极大影响,因此帮助其摆脱贫病交加困境刻不容缓。就目前情况来看,医保政策尚需改进、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有待加强以及公共卫生服务配置失衡三方面因素,均限制着农村贫病老人的脱困。
(一)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不完善,难以化解因病致贫、返贫风险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作为补偿因疾病造成费用损失的一种保障机制,从整体上看,已极大减轻许多患病老人家庭的医疗负担,其对医疗费用进行不同等级的补偿,能够适当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然而现行医疗保险制度的部分政策仍存在不合理环节,阻碍着贫病老人脱困目标的实现。
首先,医保报销比例偏低。现行的医保报销政策采取分档缴费、按缴费档确定比例的方式对患者的医疗费用予以报销,报销比例同缴费档次成正相关,从而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然而,基于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贫病老人普遍采取低缴费档、低报销比例的做法,因此该群体的医疗负担始终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难以化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其次,医保报销的药品范围受限。由于慢性疾病的特殊性,贫病老人的药品支出表现为持续性、长期性,且药品的价格较高,然而医保报销的药品目录十分局限,甚至部分常见病的药品都不在报销范围内,或是限量购买。最后,门诊报销额度较低。新农保的报销方式分为门诊报销和住院报销两种,门诊报销达到封顶线后,老年人只有住院才能报销医疗费用,但是大部分贫病老人仅需要药物来维持身体状况,并未达到住院的程度,因此门诊报销额度的低水平导致贫病老人的部分医疗费用无法享受报销政策,提高门诊统筹成为紧要环节。
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不足,难以满足贫病老人医疗服务需求
基层医疗机构是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重要载体,其贴近居民群众,服务成本较低,在为城乡居民提供便捷、优质、低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实现分级诊疗、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关键环节。然而农村地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尚未完善,存在着严重的“空壳化”现象,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其一,部分基层医疗机构药品种类单一、供应不足,药品断货成为常见现象。贫病老人慢性病药品的服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供应不足,老人只能前往私人诊所或药店以全价的方式购买药品,这无疑增加其医疗负担。其二,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数量不足、水平有限。基层医疗机构要想真正发挥作用,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当前农村地区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严重不足,甚至存在“空壳卫生室”的现象,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因此,基层医疗机构建设的不完善,已经成为迫使贫病老人前往城镇医院就医的重要因素,这不仅在无形中增加贫病老人的医疗负担,而且不利于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目标的实现。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较差、健康预防工作尤为滞后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实施近10年来取得显著成效,随着全面实施,一些不均衡、不充分问题逐步显现。具体来看,农村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差,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不足、均等化程度仍需提升。长期以来,由于经济、社会、地域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源配置处于不合理状况,不同地区的公共卫生服务发展极不均衡,服务质量和内容在城乡之间、不同人群间存在较大差异,尤其在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始终处于供给不足、且低水平的状态,这无疑加剧着贫病老人陷入“贫困—疾病—疾病加剧—更加贫困”恶性循环的风险。另一方面是服务内容单一、难以迎合贫病老人真实需求。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疾病谱的变化,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慢性疾病频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这类慢性疾病的防治也是农村贫病老人最为关切的问题,然而,现有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做出合理调整,部分服务供给内容仍集中在一些生活常见病,难以满足贫病老人的实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