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深化改革中砥砺奋进,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重大突破捷报频频,某些领域甚至已经进入领跑阶段,但大多数领域还是以跟跑为主。
1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新形势
1977年,邓小平同志在科学和教育研讨会上明确指出,高校“既是教育的中心,也是科学研究的中心”。这是一种高瞻远瞩的科学预测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判,是通过实施科学和教育振兴国家战略的重要思想,以此为契机,高校作为科技先锋军的战略地位得以确认。 随后党中央依次召开了国家科学大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国家教育工作会等关于促进科技改革的重要会议,标志着我国科技教育的发展进入了“科学的春天”。1995年,《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的颁布,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为高校的科技发展奠定了航向,同时对高校科研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使命。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发布,不仅强调了科技工作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纲要还对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提出了明确的战略目标:建设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2015年,《统筹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颁布,建设“双一流”的高校的方针大计标志着全国将在更高质量、更高层次、更高水准的基础上重点建设高等教育,并加快科研管理部门执行推进一批高水平高校、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的重大战略决策。近五年来,高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高校的科技创新发展进入了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的理念和思维正与时俱进的革新。2018年,在科研经费方面:高校年度基础研究经费达到了497亿元,年度总科研经费达到了1753亿元,同比5年前增幅35%;在平台方面:高校共建有国家工程实验室6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8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44个;在论文方面:SCI收录的论文达到了38.7万篇,其中高被引论文数14125篇,同比5年前增幅超过30%;在专利方面:国内发明专利授权18.2万件,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达52.6万件,同比5年前增幅超过25%;在双创服务方面:高校共建有121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10122家,在孵企业转化高校科技成果达到3840项;在人才方面:高校共有765名两院院士,1308个基金委、教育部创新团队,3万多位“杰青”“千人”“万人”等高层次人才。高校作为国家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的指挥军,管理部门应大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健全评价机制、改进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努力营造风清正气的良好的科研环境,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好支撑。
2.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新布局
根据科技部提出的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放管结合的新部署,推进高校迈入了内涵式发展的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了新机制。党的十九大以来,围绕系统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主线,党中央和国务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的要求,持续推动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精神落实到位。先是2014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旨在解决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快速增长,而项目安排分散重复、管理不够科学透明、资金使用效益亟待提高等突出问题,深化加强中央财政民口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2018年初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号),强调要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服务体系,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从管理体制上保证服务水平,大力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紧随其后又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抓好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国发【2018】127号),要求进一步落实科研管理、成果转化、科研绩效、分配机制等问题的完善和发展工作,聚焦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决策自主权,新的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布局已初步形成。面对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契机,高校作为国家重要科技发展的支撑力量,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必须深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完善评价激励制度、持续优化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高校科技工作的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