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浅谈高校科研管理改革创新新举措
 
更新日期:2020-03-20   来源:高教探索   浏览次数:21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深化科研管理简政放权改革我国目前在科研经费、项目和成果管理等方面,均存在影响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的因素。例如科研经费管理重安全轻效率、科研

 
 1、深化科研管理简政放权改革

我国目前在科研经费、项目和成果管理等方面,均存在影响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的因素。例如科研经费管理重安全轻效率、科研项目管理重立项轻验收、科研成果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高校应在应用信息化技术的基础上创新管理方式,加强科研管理“放管服”改革,充分尊重科研人员主体地位,减轻科研人员负担,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活力,不断提升管理效果。一是遵从减量不减质、满足管理基本需求的原则,系统梳理项目申报、立项、中期检查、结项等环节,优化管理流程,整合各类表格、报告,合并年度报告和预算执行报告。二是进一步优化简化预算编制科目,扩大项目负责人扩大预算调剂权限、经费使用自主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三是项目负责人可根据科研项目实施需要,短期聘用科研财务助理,让其提供经费管理服务。四是合并技术验收、财务验收等程序,实施一次性综合绩效评价制度。五是对承担重大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任务的项目负责人可加大薪酬激励。只有着力破解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加强科研管理“放管服”立法工作,明确科研人员的基本权利,优化流程,简政放权,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科研人员才能有更大的积极性、更大的自由度、更多的获得感,更好地将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

2、实施项目申报常态制

科研项目的申报一般都是“一年一报”制,要求科研负责人每年规定时间内集中申报,管理部门组织专家集中评审,再统一立项、公示。然而科研因其具有灵感瞬间性、客观因素干扰性、研究热点与时俱进性而使得项目申报往往错过了当年的申报批次,而次年准备继续申报时很可能会发现已有研究单位申报该类研究并获得立项,这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是很遗憾的。而且科技项目到了申报时间,科研人员必须全部停止所有科研和教学工作来写申报书,又由于科研管理信息平台流量太大使得在项目提交的最后时限不稳定、瘫痪等问题,使得申报负责人往往累不堪言。2018年初,广西省科技厅率先开辟了科研项目随时申报、一季一评的灵动机制[],让申报科研项目的负责人能够不受时间羁绊,其优质项目能及时得到资助,这一举措充分调动了全省的科研积极性。为科研人员简除烦苛、松绑减负,激发科研人员的活力,全国各地的科研管理部门可效仿广西的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常态制政策,探索动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常态制工程,并逐步实施、改善、加强这一政策。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常年24小时开放接受系统填报,实现从以往一年申报一次向常年受理申报、分批评估立项的转变,让老师们按项目征集公告、最新发布的指南和自身研发活动安排随时在网上填报。动态管理模式下,不仅仅是项目什么时候成熟了什么时候报,项目的评审、立项也可以做到成熟一项立项一项,直接在网上填报审核,做到一网式服务。一来可以节约时间,老师们有更多的精力用于科研,有充足的时间撰写申报书。二来可以充分地凝练科研难题,对项目的可行性和前瞻性做出更精准的预测,有利于优质项目的立项和优质科研成果的产出。三来迎合了科研探索的瞬间灵感性、研究路径的被迫切换性、成果转化的不确定性的特点,极大地释放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3.探索适合新形势的科研绩效管理模式

科研绩效管理是一种借以提高科技活动成效的,科研组织科研管理者与成员之间就科研职责、提高科研工作绩效问题进行持续沟通的过程的管理手段。但随着高校近年来的科研项目以及科研经费不断增多,但科研项目立项数多、但结项数少,科研成果数量多、质量却参差不齐,科研绩效指标对团队建设、队伍建设的重视不够等问题,使得原有的科研绩效管理模式不可避免存在一些亟待改革创新的问题[]。此外,是科研管理者对绩效管理认识的错位,盲目照搬企业绩效管理模式,忽略了科研作为知识运动的规律性和特殊性,将知识创造与知识管理等同于生产线运行和企业生产管理,也使得科研绩效管理工作已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也落后于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转型需求。2019年,《科技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和《教育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的出台,指示高校要设立以科技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揭示了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机制的重要性。所以为加强科研单位的科研知识管理,提高科研资源的使用效益,构建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树立健康的科研绩效管理意识,探索适合新形势的高校科研绩效管理模式、执行标准是高校科研绩效考核的制度保障,具有战略必要性和紧迫性。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浅谈高校科研管理改革创新新举措

下一篇: 浅谈高校科研管理改革创新新举措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