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种写作观
传统观点认为“作文是学生思想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这种观点明显受传统语言学、文章学和哲学的影响,属于文章(本体)取向写作观。2001新课标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马正平、潘新和等人认为写作是“写者对精神秩序与书面语言符号的创建”,大都重视写作的主体性、认知性,具有“向内转”的人本特征,姑且称之为“作者(主体)取向写作观”。第三种是读者(交互)取向写作观。郑国民指出“在大多数情况下,书面表达是为了交际,而一定的交际目的和对象决定着表达的内容和方式。”尔后荣维东、魏小娜、周子房等提出“交际语境写作”“真实写作”“功能写作”等理念,对情境、读者、目的、文体、功能等写作的社会因素予以关注,重视情境任务、核心知识技能、写作过程指导、写作策略、支架教学等,表现出中国当代写作课程“向外转”“重交际”“重实用”的新品格。
(二)理论新进展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一批高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以重建中国写作课程为使命,取得了一些新突破,其中以何更生、叶黎明、魏小娜、荣维东、周子房、邓彤为典型代表。
何更生认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本质是一种问题解决能力。它由写作内容知识(陈述性知识)、写作技能(程序性知识)和写作策略性知识(认知策略)等三类知识构成。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实质上就是这三类知识学习和迁移的结果。基于此,提出根据三类知识习得与转化规律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这种依托新学吐故纳新的研究思路,为新写作教学研究提供了良好开端。
叶黎明从课程、教材、教学三个层面,以文体和文体知识为线索,对常见写作类型(实用文、普通文、文学作品)的写作教学内容问题,进行进行批判、反思、建构,提出了“写作应当教什么”(课程内容)、“用什么去教”(教材内容)、“实际上教什么”(教学内容)的问题。其课程教学论视角以及对传统写作课程话语的批判姿态,彰显着课程重建的坚实足迹。
魏小娜则从一个具体视角——“真实写作”切入,深入思考中小学写作课程的内涵——真实的目标、真实的情境、真实的写作任务、认知写作以及多元统整的课程形态的必要性和学理依据。
荣维东从写作课程范式转型视角,梳理了中外写作课程由“文章写作”向“过程写作”“交际写作”的发展轨迹,提出了“交际语境写作”的理论构想。这是基于功能语言学、语境学、语篇学等相关学科交叉融合提出的新学说。它认为写作即“特定语境中的语篇建构”“读者、目的、角色、话题等语境要素决定着语篇的内容和形式”。这种“语境-语篇”互动论在其专著《交际语境写作》得到更系统全面的阐释并得到了学界和实践界的高度认同,被誉为“将我国的课程重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王荣生语)。
周子房从教学层面切入,基于写作学习的实践本质,以活动理论为依托,试图构建一种包括目标和情境、中介工具、学习共同体支持的写作学习环境。这项研究推进了有效写作教学的实践空间。
邓彤以写作学情为出发点,提出写作课程重建的实践模式,努力回答“实际应当怎么做”的问题。他认为写作课程不应从知识系统出发,而应基于学生遇到的问题与困难,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置学习支架以及微型化写作课程组织等具体策略方法,意在从课程实施层面实现我国写作课程教学的转型。
这几位博士大都有着一线语文教育的深厚经验同时又具有课程教学论等方面的扎实学养,他们以非凡的理论探索勇气以及迥异于过去的学术话语和研究范式,从写作观、写作知识理论、写作课程目标内容以及写作教学实践等方面,对我国的写作课程进行了革故鼎新的理论重建和扎实有效的实践策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