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笔画较少、结构简单。苏培成在《现代汉字学纲要》将7000个通用字进行切分,得到独体字235个,占7000个通用字的3.4%[1]。在这些独体字中,笔画最少为一画,比如“一”、“乙”,笔画最多的有九画,比如“重”、“禹”,绝大部分独体字的笔画在五画之内,比如“八”、“不”、“尺”、“长”等,而且所有独体字均由单一部件构成。
而合体字的组合形式比较复杂,从两个部件到九个部件的组合,两个部件组合的代表字有“吕”、“闭”、“达”,笔画均在四画以上,九个部件组合的代表字有“懿”,笔画多达二十二画。与独体字相比难易程度一目了然。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常常出现笔形混淆的偏误,合体字大多笔画较多,笔顺难以记忆,如果从笔画少但笔形丰富的独体字入手,更容易纠正偏误,打好基础,通过学习独体字来建立自信。
第二,象形和指事的成分高。前文也已经说过,绝大部分的象形字和指事字都是独体结构。象形字由生动的图形演变而来,是中国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他们用线条勾勒出万物的轮廓作为符号,比如“木”,之后又添加笔画或符号表示更为抽象的意义,比如“本”、“末”。这些文字的表意程度较高,对于初学者既能提高兴趣又便于掌握,还能帮助他们把握汉字形意之间的关系。
第三,可以构成合体字。独体字是汉字的元素,也能作为合体字的偏旁,比如“禾”与“火”组成“秋”,“土”与“成”组成“城”。通常情况下,作为偏旁的独体字会产生一些变形,有的变化细微,比如“城”字的“土字旁”,有些变化较大,比如“礼”字的“示字旁”。
由此可见,独体字由笔画构成,合体字由独体字构成,独体字一方面将零散笔画转化为有含义的整体,一方面要通过对自身的变形,适应合体字的形式和结构。它在整个汉字系统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
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独体字应该作为汉字教学的基础,我们可以利用它的这些特点,尤其是它与象形、指事字的关系,来追根溯源,从字源上引导学生猜想、解读、记忆这些文字,并根据造字法拓展更多相关的合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