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民俗文化与科幻电影的多元建构
 
更新日期:2020-03-23   来源:电影文学   浏览次数:25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民俗文化经过时间的积淀和历史的选择,往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生命力,当民俗文化进入电影,与电影交融进行建构时,也能多层次的探索电影创作

 
 民俗文化经过时间的积淀和历史的选择,往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生命力,当民俗文化进入电影,与电影交融进行建构时,也能多层次的探索电影创作的新内蕴。在《流浪地球》中,民俗文化与电影的结合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叙事、文化内核的多元建构来进行呈现的。

(一)民俗文化与人物塑造

民俗文化对于电影人物的塑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民俗文化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积淀下产生的,因此,人物身上必然带有民俗文化的因子,当然,离开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也无法实现民俗文化的传承。民俗文化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了理论依据,充实了人物形象的质感,这也是导演刻画人物形象常用的方法之一。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电影的人物形象都必须运用这一方法,而且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度的把握,不可肤浅或滥用。在电影《流浪地球》中,儿子刘启和爸爸刘培强因为对家国情怀理解的不一,造成两代人的隔阂,刘启在走出地下城经历了一切磨难后,实现了自我的蜕变,也真正理解了父亲对自己的爱和父亲身上的家国责任,在父亲去世后,他继承了父亲的精神继续守护地球寻找新家园。韩朵朵这个角色的设置十分耐人寻味,血缘关系上他和韩子昂、刘培强、刘启没有丝毫关系,但是在情感关系上密不可分。韩朵朵是韩子昂参加救灾时救下的孩子,此时她是生的希望,在学校上课时她对希望一词没有任何理解,在和刘启一起经历磨难拯救地球后,重新理解了希望,她将自己生的希望和其他人的希望一起延续下去。另一方面,她的名字是韩子昂女儿的名字,她的新生也代表着一种生命的传承和亲情的延续。

(二)民俗文化与电影叙事

借助民俗文化展开电影创作,不仅可以加强电影的叙事效果,还可以使作品反映的内容更加具有普遍性与现实性,推动电影的叙事进程。影片的最开始是韩子昂、刘培强、刘启三个人其乐融融的画面,刘培强告诉儿子自己即将要去执行任务,等有一天不用望远镜看到木星的时候,自己就回来了,也因此埋下伏笔。父子间的亲情伦理成为电影叙事的主线,在主线的贯穿下,加入人类为了拯救家园开始一系列流浪地球计划的叙事线索,以此共同建构影片的叙事,使叙事充满矛盾和张力。在拯救地球的过程中,人物经历了许多的曲折和磨难,有牺牲、有放弃、有绝望也有坚持,观众的心情也时刻被跌宕起伏的叙事情节所牵动。家园情怀和故土依恋作为本片的叙事主题,在最大层面上建立了与观者情感的共通性,实现了人类层面的文化认同,不仅呈现在影片的镜头之中,也生成了影片的内在意蕴,更加彰显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三)民俗文化与电影文化内核

民俗文化中蕴藏着很强的美学价值,它在融于电影创作时,拓展了电影时间与空间的建构,并在其中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核。文化内核对于影片的建构来说应是题中之义,不仅提升了影片的文化视野,而且增强了电影浓郁的本土特色和民族风范。创作科幻电影时,必须发挥民族文化自身的文化特质,不能一味的模仿好莱坞式大片模式,失去了民族艺术的表达,落入“他者”的窠臼。《流浪地球》之所以能够实现创作性的突破,是因为电影中的文化内核在凸显东方文化特质时,最大程度上做到了普世化,将地球人类的命运与个人家庭紧密结合,这样的文化表达形成一种最广泛的共情作用,向世界讲述了一个鲜活而有生命力的中国故事。影片的最后,联合国同意刘培强争取最后的机会拯救人类,影片中说道“没有人类的文明毫无意义”,唯有人类的传承才是生命延续下去的意义这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的传递和彰显。影片中也不乏民族文化深蕴传承的体现,带着地球逃跑是本部影片的一大亮点,这与中国千百年来的农耕文明的烙印有着深厚的关系,人们对于故土、家园的眷恋是民俗文化积淀下的集体无意识呈现,是民族心理的外显,这也是中国科幻片同源不同流的呈现的根本原因。正如原著刘慈欣在文中写到“人类在宇宙间离开了地球,就像婴儿在沙漠里离开了母亲” 。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民俗文化与科幻电影的多元建构

下一篇: 民俗文化与科幻电影的多元建构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