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构建双主体双循环产学研协同培养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更新日期:2020-03-24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浏览次数:14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近年来,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伴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的全面落实,我国高校虽然在如何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

 
 近年来,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伴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的全面落实,我国高校虽然在如何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这些工作大多数都是限定在如何挖掘和利用高校本身的资源方面,对于如何更好地全方位地利用庞大的社会资源,对人才进行协同创新培养,基本上没有进行什么实质性的探索和实践。实际上,庞大的社会资源,尤其是企事业单位、科研等单位资源,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本文认为,构建双主体双循环产学研协同培养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是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重要环节。如何构建双主体双循环学研协同培养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本文提出了以下构思。

1、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双主体双循环产学研协同培养平台的顶层设计,制定具有前瞻性、可持续性、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目前我国的产学研体系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加之多年来,互相缺乏沟通协调、互相封闭,可以说,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很多环节难以对接,还存在着很多障碍。 因此,从政府层面,首先应该明确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实施这一重大战略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企业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都应该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体。在此架构下,可以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进行规范和引导,可以组建高校和企业双主体产学研联合体,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统一制定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要,实现教师和学生在学校、企业和研究院所间有序流动循环,教师在流动循环中不断进行老师和师傅角色的转换,学生在流动循环中不断进行学生和徒弟角色的转换。该联合体以构建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平台为宗旨,在不断向社会输出创新人才的同时,也可以将师生的科研成果、科研产品推到市场,在税收政策和激励政策等多方面给予扶持,还可以考虑给参加构建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平台的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视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为了构建双主体双循环创新型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平台,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在政府主导下,进行产学研协同培养平台的顶层设计,制定具有前瞻性、可持续性、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2、组建双主体双循环的产学研联合体,统一使用调配高校、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所具有的各自独特资源,根据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实施全方位无障碍的系统培养训练。

高校有着庞大的师资队伍,有着深厚的知识储备、有着探本溯源的学风、有着先进的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基础设施,可以在理论知识、技术技能传授探索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优势;科研院所有着完善一流的实验设备设施,对科学研究和探索,有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品格,积累了很多克难攻关的技术方法。科研院所可以在科研课题研究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优势,让大学生在高校学到的知识理论,在科研院所进行进一步强化、升华;企业事业单位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她们对市场经济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不仅有着产品生产的先进设备设施,而且也掌握着最实用、最核心的生产使用技术,她们接近市场接近社会,大学生可以在这里学到很多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利用企业事业单位这些独特优势,让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里得到进一步强化、升华和释放。通过统一使用调配高校、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所具有的各种独特资源,让大学生在高校学到的知识理论,在科研院所进行进一步强化、升华,在企业事业单位将进一步强化、升华的知识理论付诸实施实践。在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通过建立双主体双循环六位一体培养模型,通过学习-认识-认识提升-实践-再学习-再认识-再认识提升-再实践这样的步骤,按照认识实践论的客观规律,逐步深入,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进而达到培养和训练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让他们在各种真实的环境下受到培养和训练。在这样一个完整系统的双主体双循环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高校、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大学生均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中,大学生角色最为重要,大学生不仅扮演着学生、科研人员和生产一线工作人员的角色,而且,还应该在整个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能动性的主体作用。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构建双主体双循环产学研协同培养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下一篇: 构建双主体双循环产学研协同培养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