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新工科的内涵
 
更新日期:2020-03-25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   浏览次数:17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新工科的提出为响应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政府实施

 
 (一)新工科的提出

为响应“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行动纲领,其基本方针是“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以人为本”,其基本原则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其战略目标是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转为“制造强国”。“中国制造2025”呼唤工程教育输送新型工程人才,“新型工程人才是推动制造业制造能力质变的源动力,是实现智能制造的核心要素”。

2017年初,教育部推动下,“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构成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标志着新工科建设“开工”。新工科建设成为我国工程教育变革的新动向,为各级各类工科高校工科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复旦共识”的重要内容有两点:第一点,新工科建设需要外部力量的重视:政府部门的支持、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国际经验的借鉴及国际合作的加强;第二点,需要围绕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等内容开展研究和实践。
“天大行动”主张探索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建成工程教育强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内容:①探索建立工科发展的新范式;②问产业需求,建专业,构建工科专业新结构;③问技术发展改内容,更新工程人才知识体系;④问学生志趣变方法,创新工程教育方式与手段;⑤问学校主体推改革,探索新工科自主发展、自我激励机制;⑥问内外资源创条件,打造工程教育开放融合新生态;⑦问国际前沿立标准,增强工程教育国际竞争。

“北京指南”确定了工程教育改革几项重点工作:①抓理念引领,坚持立德树人、德学兼修,着力培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②抓结构优化,加快现有工科专业的改造升级和主动布局新兴工科专业建设两个方面;③抓模式创新,完善多主体协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④抓质量保障,加强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完善中国特色、国际是指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 ;⑤抓分类发展,促进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复旦共识”,启动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设想;“天大行动”指明建设方向;“北京指南”意味着新工科从凝聚共识、付诸行动及其具备准确行动导向。

(二)新工科的要义

从政策延续性上,新工科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升级版,主张通过进一步深化工程教育改革,促进我国工程教育培养出面向产业界、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新型工科人才。从专业内涵上,“新工科”的专业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指近年来高校应新产业、新经济的需求而设置的新专业。这些专业具体是,设立的诸如纳米材料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机器人科学与工程、网络工程、软件工程、微电子工程等紧密结合科技发展前沿的专业。第二类是将原有的传统工科专业按照“新”的要求改造升级为“新工科”。具体是指长期以来培养了大批工科人才的专业,包括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安全工程、测绘工程、冶金工程等专业进行新的调整。

如何理解新工科的“新”?如何理解“新工科”的“新”?“复旦共识”中指出,要发展以新经济、新产业为背景,树立工程教育“新理念”,构建学科专业“新结构”,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打造工程教育的“新质量”,建立中国特色工程教育的“新体系”。按照这一思路的启发,有学者认为“新工科”的“新”应该体现在具有新理念、新质量、新内容、新方法和新模式。并且指出“新质量”是指工程教育的专业标准应该高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应该高于国际标准;“新模式”具体是指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导向一体化培养模式、多学科-交叉学科模式和个性化培养模式。有学者认为“新”具有两种含义:针对第一类工科专业属于新生或新兴工科专业,“新”是指增量补充;针对第二类工科专业属于新型工科专业,“新”是指存量更新。也有学者从“新素养”、“新结构”及“新方法”三个维度,进一步阐释“新工科”中“新”的内涵。[16]具体而言,“新素养”包括“形而上”的思维、对“超世界存在”的关注、空间感、关联力、想象力、思维力、宏思维及批判性思维,新结构是指新的专业结构、课程及知识体系结构等方面,“新方法”是指关联、非正式学习、去中心化及想象学习。

在新的时代,高等学校处于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在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机遇时,要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突破,不断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不断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为教育提供新方式,从而引领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技术应用示范,带动我国人工智能总体实力提升。这意味着高等学校需要承担新的使命,即培养出新型的工科人才。

新工科的提出就在于工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做出新的调整,从而适应社会对于新工科建设依赖于通过变革工程教育,这是将“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奠定基础。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新工科的内涵

下一篇: 新工科的内涵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