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全人教育理论下新工科建设:从半人到全人
 
更新日期:2020-03-25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   浏览次数:18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教育者首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人,一个主体的人,一个有情感有智慧的人;同时,力求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具有与他们所受教育层次相称的文化积淀与文化教养

 
 教育者首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人,一个主体的人,一个有情感有智慧的人;同时,力求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具有与他们所受教育层次相称的文化积淀与文化教养的人,一个具有与他们所在大学、所学系科相应的知识与视野并获得必要的技能和能力训练的人。一个在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情感与意向诸方向协调发展、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总之,让他们成为一个完全相对的完善和完美的人,而不是“机器”或者“半个人”。

通过三个角度,反思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中需要将人才培养目标做一个调整,即从专业人到全面的人。具体而言,从可观测到的数据呈现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现状的角度;从工程教育发展的内部范式转换的角度;从工程教育所承担的使命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现状的角度。

(一)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现状

工程教育在在数量、人才培养质量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工程教育的数量占比层面: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量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比例为“三分天下有其一”。《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2013年度)》(以下简称《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我国普通高校工科毕业生数达到2876668人,本科工科在校生数达到4953334人,本科工科专业布点数达到15733个,总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对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工程教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层面:《报告》从“工程教育培养目标达成度”、“社会需求适应度”、“办学条件支撑度”、“质量监测保障度”、“学生和用户满意度”共五个分析指标入手,分析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已经取得的成绩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一点,培养目标达成度方面:我国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达到国际实质等效的质量标准要求,用人单位参与培养目标的制定与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存在着前瞻性不足和特色不明显的问题。第二点,社会需求适应度方面:工科毕业生基本满足不同行业和用人单位的发展需求。但是,国际竞争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学科知识交叉融合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等需要加强。第三点,办学条件支撑度方面,可以细分为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等各类办学条件,基本上满足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但是,课程体系存在行业参与课程设置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工程综合能力训练比较薄弱,师资队伍方面存在着教师工程实践的制度建设不足,支持条件方面存在着各类专业实验室和工程训练场所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支撑有待提高的问题。第四点,质量监测方面,我国工科人才培养兼具国际通行和学校专业自评的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但是存在着缺乏比较完备的持续改进机制的问题。第五点,学生和用户满意度方面:用人单位对工程教育总体质量基本满意,对工科毕业生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获取信息能力、学习和适应能力、职业道德较为满意。但是,工程设计综合意识和能力、国际交流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方面需要加强。

从《报告》的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总体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报告》中也分析到,对于工程人才的考察不仅仅是从工程综合能力入手,也关注工程人才的职业道德、适应能力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素质。这表明社会对于工程人才,不仅仅只是专业方面单一角度的考查,更是从素质教育等更全面的角度发出要求。从工程教育学科的性质角度,不仅是专业教育,更重要的是高等教育。工程教育,应兼具专业性和高等性。从这方面而言,工程教育不仅要承担专业教育的功能,更需要承担高等教育的一般功能,即“建构知性公民群体,并从中寻找未来的国家精英。”

(二)工程教育内部范式转换

我国工程教育在改革开放后,取得重大发展,有学者总结为三个发展阶段,具体如下:第一阶段(1978年-1985年),工程教育的结构调整时期;第二阶段(1985-1999年),工程教育的体制改革期;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工程教育的质量提升时期。工程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中,第二阶段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工程教育有两点最大的变化:宏观管理体制上扩大了办学自主权;办学体制上改变工程教育条块分割、行业办学的情况。在这三个阶段中,都是由国家逻辑、院校逻辑和个人逻辑相互作用形塑,国家逻辑在演变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2005年以来,我国开始构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逐步开展专业认证工作,并把实现国际互认作为重要目标。在“十二五”期间,国家通过积极推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等系列质量建设中国方案,逐步引导中国工程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这为建设新工科奠定了基础。但是,我国工科毕业生存在规模与结构、质量内涵与支撑要素、顶层设计与动态调整等方面的问题,质量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有待真正落地。目前,在对标《中国制造2025》战略布局中,我国工程教育需要应对构建工科人才培养新体系、新结构、新模式、新机制的新要求,同时也面临着工科人才培养新理念、新标准和新质量的挑战。经过11年的努力,2016年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一致同意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这标志着我国成为该协议的第18个正式成员。为进一步应对新兴经济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2017年初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

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现状需要工程教育的范式转换。1999年以来,工程教育界意识到工程教育的质量下降问题严重,即工程教育科学化严重,越来越脱离“工程”轨道的问题。因此,主张通过引进“大工程观”,力图实现让我国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的目的。具体而言,工程教育的内部范式经历了两次转换:从“技术范式”转向“科学范式”,再从“科学范式”转向“工程范式”,每一次范式转换,对于工程教育整体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从“技术范式”转向“科学范式”,使工程教育从经验水平提升到科学水平;从“科学范式”转向“工程范式”,推动工程教育回归“工”的本质,注重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在全人教育理念的透视下,新工科建设的提出必将引导工程教育进行一次新的范式转换,将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从专业性的动手能力强,转向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工程人才。

(三)工程教育的使命

工程教育的学科发展水平及国际竞争方面,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2018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覆盖的54个学科,涉及理学、工学、生命科学、医学和社会科学五大领域。美国高校在35个学科中获得冠军,占比约65%。我国内地共有八所高校的学科排在了世界首位,分别是:清华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仪器科学专业;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上海交通大学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武汉大学的遥感专业;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业;北京交通大学的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这八个学科都是工学专业,一方面体现我国工程教育学科的实力,另一方面也表明工程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中所需要承担的使命。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全人教育理论下新工科建设:从半人到全人

下一篇: 全人教育理论下新工科建设:从半人到全人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