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商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更新日期:2020-03-25   来源:北京教育(高教)   浏览次数:16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商科类专业在探寻应用型人才培养差异化道路的过程中,其实遇到了很多问题。1.应用型本科商科类专业校企合作起步较晚,推进过程中困难重重国内的很多高

 
 商科类专业在探寻应用型人才培养差异化道路的过程中,其实遇到了很多问题。

1.应用型本科商科类专业校企合作起步较晚,推进过程中困难重重国内的很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已经摸索走过很多年,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开发与学生顶岗实习等方面都有较为成熟的经验。例如,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十年前就开始与中兴通讯共建实验室、培训师资,2008年双方合作成立NC学院,到2012年合作组建中兴学院,一步步将校企合作深化,校企合作的功能定位逐渐明晰。当然,他们的人才培养定位可能更偏向技能型人才,针对关联的单一职业,需求量也比较大。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其培养出的人才在就业时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弹性,这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不同的。所以,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了实现这个定位,在校企合作推进过程中,需要选择具有行业代表性的、有一定岗位普适性的企业。而商科类专业更是面临专业学生基数大与单个企业容纳量小的矛盾。

2.校企双方关系不够紧密,双方合作无法深入

校企合作项目虽然多数都会签订合作协议,然而协议的内容抽象、空洞,缺乏可操作性的指标,这往往使协议无法实施。大部分的合作表现为只顾眼前问题的解决,只有在需要实习生、推荐就业、定岗实习等事项时,相关人员才进行沟通,目的性和指向性单一,校企双方参与合作的人员相互接触不多。且专业和企业都没有专门的岗位跟进校企合作,更没有专业人员进行校企合作的阶段性诊断,提出问题并解决。在我们商科类专业校企合作推进过程中,合作企业发生收购重组事件,使得对接人员岗位发生变化,从而一度拖延了校企合作的进程。

3.企业与学校直接利益的兼容性较弱,动力不足,利益共同点偏少

校企合作毕竟不是福利性的社会公益活动,而是符合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校企合作往往是一种资源与资源的策略组合,从而可以实现双方利益的帕累托最优,也是校企博弈的均衡。双方更多地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获益,而忽略了让对方受益。缺乏内在动力的校企合作,难以确保商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质性变革和可行性落地。

4.缺乏对95后、0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关注

目前在校大学生多为95后,从18年开始出现了第一批00后的大学生。和十年前的大学生相比,95后大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多样化的诉求,职业价值观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职业选择的自主意识增强、职业接受范围不断扩大、职业理想远大;另一方面表现为个人本位主义较强、盲目自信、缺乏脚踏实地的韧性。当校企双方热火朝天地研讨着合作的各种可能性的时候,却忽略了合作过程的重要参与者。缺乏对在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了解和掌握,也是阻碍我们校企合作推进的很大一个因素。例如,我校商科类专业在推进校企合作实习生计划的时候,专业与企业方的对接非常顺利,也为学生争取到了学习的机会和较好的实习生福利,企业是知名外企,但是在学生自愿报名的阶段,数量寥寥无几。后续企业又组织了两次进企业参观学习,人数略微增加。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商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下一篇: 商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