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与文艺育德同属培根铸魂的工作,真善美的统一是二者共同的价值追求。为此,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应秉持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承担起引领民族精神的重任,把铸魂育人、凝心聚气、培孕文明奉为天职,勠力同心,坚守理想,协同育人。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善于运用文艺手段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而忽视了其情感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知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却忽视了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工具理性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其价值理性的引导。这种方式造成了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和其运用知识的能力相脱离,认知从情与意中剥离出来,真与善和美疏离开来。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情感教育的方法应该受到更加密切的关注。以情感教育的方法培养情感认同,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影响学生的情感而更深入、更持久地影响他们思想品德的形成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而文艺是表情达意最好的工具。一部部曲折离奇、鲜活生动的文艺作品,其中的悲欢离合、爱恨嗔痴,是最浓缩的人类情感史,也是人类的精神史。因此,充分利用文艺的情感特点进行教育是实现情感认同并最终实现理论认同的一种具体途径和方法。文艺育德,不同于理论育德。文艺的育德功能,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是不知不觉中的情感影响与渗透,是设身处地般的体验与领悟。尤其对于青少年,对于知识文化水平、逻辑判断能力较弱的群体,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抵触情绪的群体,这种教育方式显然更有优势。思政课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充分挖掘文艺作品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比如对人类奋斗精神的赞颂、对人性真善美的歌颂、对英雄的礼赞、对光明的追求等等,善于运用文艺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比如组织学生对优秀文艺作品进行阅读和讨论,以文艺作品为案例进行理论教学,设计小型的角色扮演和模拟故事情节等等,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和真实的体验中受到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强烈的情感认同和理论认同。
(二)文艺工作者应承担以文育人的重要使命
文艺从来不是自在之物,文艺在社会道德体系建构中承担着重要职能。“文艺与道德密不可分,道德内涵并不是对文艺的额外附加,而是文艺的价值之源。” 一部文艺作品一经发表,就必然产生社会影响,它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影响着人们道德观念的确立,尤其是对于涉世不深、感情丰富、易被感染和打动的青少年尤为如此。这种影响,不由文艺工作者本人的意愿来决定,无论文艺工作者本人希望不希望、愿意不愿意产生这种影响,它都客观发生。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文艺工作者或无视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自怜自叹、无病呻吟;或罔顾伦理道德与社会风尚,胡编乱造、寻奇猎艳;或放弃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搞文字游戏、写作实验;等等。一些文艺作品空洞苍白、毫无价值,尤其是一些庸俗、低俗、媚俗的文艺作品,由于其极快的传播速度和极为广泛的受众群体,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文艺在铸魂育人、凝心聚力、引导世风上的作用不可替代,习近平总书记从“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三个维度对文艺弘扬中国精神、重铸民族灵魂、凝聚中国力量予以深刻阐发,文艺工作者应自觉承担起引领民族精神的重任,为净化社会风气、弘扬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最终实现整个社会文明刻度的提升贡献一己之力。当今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一方面,广大文艺工作者应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深度揭示新时代社会新变革、人民新生活、新风貌及其背后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历程,创作出更多代表新时代的艺术杰作,充分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多元需求;另一方面,时代语境风云巨变,国际国内形势复杂,通过文艺重塑国民灵魂、凝聚人民心气,构建弘扬主旋律、激荡正能量的网络舆论环境,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文艺急需承载的社会功能。要充分发挥文艺以情感人、以文育人、以德化人的重要功能,促进社会积极向上的情绪,激发人们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唯其如此,文艺才富有力量和价值,才能熠照时世、烛照人心,成为精神的火炬和心路的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