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更新日期:2020-03-25   来源:教育观察   浏览次数:17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课程难度与课时安排相矛盾《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教学难度大,理论体系庞大,为了解释众多的经济变量,往往采用数学公式、几何图形等形式将经济

 
 (1)课程难度与课时安排相矛盾

《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教学难度大,理论体系庞大,为了解释众多的经济变量,往往采用数学公式、几何图形等形式将经济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示出来,想要能分析这些复杂图表,要充分掌握经济学里的核心知识点,同时图形之间又存在着关联性,还要运用边际分析法、均衡分析法、最优化方法进行分析,要求学生掌握较好的数理知识。但是,由于学分的限制,实际的课时量只有48个课时,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拼命的赶教学进度,把精力都花在讲授课本知识,导致一些核心课程课时不够,案例教学内容较少,学生无法深入展开学习,只能浅尝而止,而微观经济学的各知识点关联性较强,学生一旦卡在某个知识点,长期以往,学生更加无法理解课程的内容,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

(2)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绝大部分高校教师,都是研究生或者博士毕业之后直接入职,没有其他类行的工作经验,很难有机会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弱,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很难科学的指导学生实践,课堂中的案例也只能通过查阅资料,借用国内外的一些经典案例运用到课堂知识讲解中,但是自身缺乏实际经验,案例讲解往往停留在表层,无法深入、全面的分析。虽然目前高校都在提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但仅仅只是局限于双师型教师身份的认定,忽视了双师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

(3)教学目标不清晰

从各高校的专业设置情况以及学生的报考专业情况来看,经济学一直是我国非常热门的学科,但对于我国来说,经济学属于舶来品,在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所以教学目标应该符合我国的国情理念,设定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应该仅仅只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以及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现实中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经济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掌握学习经济学的方法。现阶段我们在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往往都是照本宣科,按照课本的章节制定教学计划,认为掌握了书本里面的经济学知识,并通过了考试就算是实现了教学目标,而忽略了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经济学的兴趣。所以学生在最开始学习经济的期望与实际学习之后的满足感相差甚远,这往往也打击着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4)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我们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教师站在讲台上向学生传送知识,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作为知识的主动输出方,学生为辅,作为知识的被动接收方,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这种单向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属于单独的群体,缺乏合理的沟通与互动,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教师也会在课堂上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但是效果也不尽人意,很多时候,学生讨论的积极性不高,或者是讨论的层次仅仅只是停留在书本内容上,很难与实际联系做到解决实际问题。虽然多媒体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但同时也导致很多弊端的出现,有的老师习惯把所有内容都放在ppt上,上课时照本宣科,使得整个课堂变得枯燥乏味。

(5)教学评估模式欠科学

教学评估是衡量教学成效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我国高校目前的教学评估方式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学生的考试情况,二是教师的教学评价。学生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期末考试为主,平时成绩为辅”的这种结果导向型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容易造成学生缺乏主动思考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而且大部分学生都是在考前临时抱佛脚,只要能保证拿到60分及格就可以了,最终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对于高校教师的教学评价,往往都是形式主义,虽然定期举行教师同行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但是都是通过打感情牌获得高分,并都敷衍了事。目前,现有的教学评估模式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不管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还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都不能发挥正向作用。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