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大家”、“小家”及“小家子”
 
更新日期:2020-03-25   来源:语文研究   浏览次数:32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此处讨论的是作为名词的大家。在现代汉语中,大家意指在某一行业、领域具有较高造诣的人,在上古汉语中,大家则蕴含其它义项。先秦时期,大家似乎为社

 
 此处讨论的是作为名词的“大家”。在现代汉语中,大家意指在某一行业、领域具有较高造诣的人,在上古汉语中,大家则蕴含其它义项。

先秦时期,大家似乎为社会生活中地位较高、身份可以世袭的贵族,《左传·昭公五年》:“箕襄、邢带、叔禽、叔椒、子羽,皆大家也。韩赋七邑,杜预注:韩襄,(韩)起之兄子也;箕襄、邢带二人,韩氏族;韩须、叔禽、叔椒、子羽,皆韩起子,凡七人,人一邑。皆成县也。”笔者据此认为,韩氏贵族子弟七人,人人一个采邑,采邑里包含不少的“家”。所以“大家”之“大”为形容词,修饰、形容家的数量多,本指先秦分封制下的包含数量众多之家的采邑,采邑越大,家越多。采邑世袭,荫及子孙,这样拥有包含众多之家的采邑的贵族,也就是大家了。《国语·晋语一》载:“大家邻国,将师保之”。韦昭注:“大家,上卿也。”邻,近也;国为国都,笔者认为拥有采邑或封地的上卿,即为大家。“大家邻国”意为邻近国都的拥有采邑或封地的上卿(由于离国都很近,在战略上,和国都为唇亡齿寒的关系),军队将保护它。

为什么大家蕴含这样的含义?主要是基于血缘关系而存在的分封制在先秦时期的盛行,使得君王或诸侯对贵族子弟或功臣的赏赐所致。《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述“郑伯赏入陈之功。享子展,赐之先路三命之服,先八邑;赐子产次路再命之服,先六邑。”此处的“邑”应当包含不少的“家”。西周金文中也有类似的记载,陈梦家系统地统计过西周金文中诸侯把以“家”为单位的人赏赐给群臣的记载,如不其簋赏“臣五家”,师询簋赏“尸臣三百人”,几父壶赏“仆四家”。这些“家”应当在一定的采邑或封地之中。与大家相对,先秦时期也有“小家”,《墨子·兼爱下》:“若大国之攻小国,大家之乱小家也。”此处小家意为拥有较小采地或封地的贵族。

至秦汉大一统时期,秦始皇一改先秦时期基于血缘关系而形成的分封制,实行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郡县制。秦汉文献中所谓的大家、小家,多依家产而定,如《汉书》卷58《公孙弘卜式兒宽传》记述“民闻(兒宽)当免,皆恐失之,大家牛车,小家担负,输租繦属不绝”。此处大家意为家产丰厚的家庭。与大家含义的变化几乎同时,小家的含义也出现了变化,《史记·滑稽列传》载:“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西北居延汉简中也有相关内容,“□□荣小未傅,为驿骑,皆小家子,贫急不能自给,实……”邢义田认为荣为人名,小指户籍上大小口的小,未傅指尚未傅籍。此处的小家女、小家子皆为势弱财少小家的子女。另外,汉代文献中也有“中家”,指中等财产规模之家,但该词在后世并没有流行开来,此处不论。

“大家”指在某一行业、领域具有较高造诣的人,这个义项似乎在明清之际才出现,清初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艺苑品题有‘大家’之目,自论诗者推崇李杜始。”相比于先秦秦汉时期的义项而言,这个义项似乎是词义引申过程中的易位,“指一个义位中心义素不变,但限定义素发生了变化,因此这个义位的变化没有改变语义场,而只是同位义之间的变易。”由秦汉时期的家产丰富之家,变为学殖、知识丰富之人。如果说早期的大家还是一个中性词外,那么到近古汉语中,“大家”完全具备褒义的感情色彩。从秦汉一直到近古汉语,前述“小家”的含义似乎也发生了词义引申过程中易位,由秦汉时期资产贫弱之家,变为学殖、知识、认知、气度、风貌等方面的贫弱。如果说上古汉语中的“小家”还是一个中性词的话,到近古汉语完全是贬义词了,在词汇构成上,出现了带后缀的“小家子气”,“小家子相”、“小家子样”、“小家局”等等说法。小家子本为名词,但在前述不同的说法中,似乎形容词化,指不大方、气派,吝啬、拘谨的含义。如明朱权《荆衩记·绣房》载:“我儿,这就不是了。怎么拦门拜,诗礼人家,只象小家子出身?”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6回:“像这泼妇,真是小家子出身!”显然上述两处“小家子”的说法具有贬义色彩。但“大家”并没有带后缀的“大家子”、“大家子样”等构词形式,也没有形容词化,这说明两者词义发展并非存在平行关系。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大家”、“小家”及“小家子”

下一篇: “大家”、“小家”及“小家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