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民族地区“非遗”传承的现实审视
 
更新日期:2020-03-26   来源:教育观察   浏览次数:18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尤其是针对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所象征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是不可替代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尤其是针对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所象征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是不可替代的,但从现状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的形势却非常严峻,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规划,保护与传承理念落后

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起步较晚,理念较为落后,不够重视,且各方面的政策法规尚未完善。人类学者费孝通先生曾说过:“群体中个别生物人逃不掉生死大关,但属于社会人的生活用具和行为方式即文化的零部件却可以不跟着个别生物人的生死而存亡。文化的社会性利用社会继替的差序格局,即生物人生命的参差不齐,使它可以超脱生物体生死的定律,而有其自己存亡兴废的历史规律。这是人文世界即文化的历史性。”[]文化的传承实际上是一种能动的社会历史过程,保护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目前我们国家对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保护和传承理念有待更新。我们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起,陆陆续续对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口头文学等进行搜集记录,并出版了系列丛书,但是对于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工作没有一个系统的持续的计划,总是在一段时间的努力过后,便开始停滞;与此同时,对于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工作的方法、手段单一,采用民族性、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却没有运用民间文艺学等专业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流域形式,忽视民族地区特殊文化传承的实质性问题,如各民族的音乐、舞蹈等文化遗产,采用了静态的文字记录的方式,而文本无法还原其原有样态以及在表演中传达的人文温度。不够重视、理念落后、缺乏整体规划、手段单一,没有相应的政策法规作为强有力的支撑,是我们国家目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一大短板。

(二)缺少利益驱动,经济效益的滞后

从历史的角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没落的主要原因在于,在现代化的强大影响下,传统文化缺少生产力驱动,经济效益的滞后性强。民族地区大多地处偏僻,经济较为落后,许多民众会选择外出打工作为谋生之道,民众的生活、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第一产业转到第二、第三产业,加之主流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们看到了现代化的经济效益要远远高于民族传统产业,使得传统的乡民社会不断地向现代的城市社会发展。伴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原本依靠旅游、手工艺发展经济的民族地区,在现代机械复制技术的推动下,也逐渐的把民族手工艺品通过现代的方式进行批量生产,增加经济效益。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在“韵”不在“形”,民族艺术品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在于其文化基因本质,在于文化基因的发展和丰富,在于其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这些是赋予了民族手工艺品、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韵”的根本所在。如广西融水的苗族蜡染,源于西周时期,经过染布、点蜡、染色、去蜡等系列工序,一块蜡染布料才算真正完工,完整的做一块蜡染布最少要一周时间,可见其工艺之复杂,但是如果通过工业化的手法达到其形,一天即可生产数万倍的“蓝色布料”。相比之下,传统的生产方式生产效力的低下,经济效益的滞后,导致民族地区“非遗”传承失去了文化精髓,有其形,而无其韵,是民族地区“非遗”传承面临的一大困境。

(三)欠缺文化认同,传承主体的断代

“非遗”的传承面临的问题核心的是人,由于欠缺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目前民族地区的“非遗”面临着无人传承、不愿传承的现状。西南大学张诗亚教授认为,“文化的核心是某些根本的结构性的观念, 正是这些观念使世世代代的人们团结在其周围,象征了该社会的延续性”[]有学者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缺乏民族文化认同感体现在民族地区的民众对本民族文化的态度以及对民族信念的理解,从目前民族地区的“非遗”代表作名录来看,主要集中在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节庆和传统手工艺等,但是由于对民族文化认同的欠缺,现代人用钢筋混泥土建筑取代了民族传统建筑,用时尚潮流的现代服饰取代了民族传统服饰,用机器复制打造的工艺品取代了传统手工艺品,年轻人更喜欢主流文化和外来文化,对本民族文化嗤之以鼻。“非遗”的传承对人具有依赖性,如果说“非遗”的传承是一个链条,那么处于传承链上端的大多是年事已高的“民间高手”,而处于传承链中端的是中年以上的“熟手”,而传承链的下端却无人支撑,随着这两代人的年老或离去,许多“非遗”也将离我们而去,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将戛然而止,每一代人都是传承链上关键的一环,某一环一旦断开,也就没有下一环,传承之链便无法延续。应该看到,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种之所以濒临消失,正是由于无人传承所致,而传承者的断代和缺失是产生这种危机最重要的原因。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民族地区“非遗”传承的现实审视

下一篇: 民族地区“非遗”传承的现实审视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