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儒家经世哲学与戏剧的根本冲突
 
更新日期:2020-03-26   来源:文艺争鸣   浏览次数:17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就儒家文化来说,它创立了中国经世哲学思想的基础。儒家文化讲究经世致用,围绕出世与入世进行讨论,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人生主张。孔

 
 就儒家文化来说,它创立了中国经世哲学思想的基础。儒家文化讲究经世致用,围绕出世与入世进行讨论,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人生主张。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用诗歌、礼法和音乐去教育和熏陶年轻人,使他们成为济世之才,所谓“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儒家提出:不论在生活中还是艺术上,都要以中和的、温柔敦厚的风格为普遍的规范。即使后世儒学开创了以肩担道义、普济天下、救溺苍生为标准的另一种规范,在艺术形式和内容上比温柔敦厚多了一些沉郁悲凉,显示出一种严肃的使命感,但在精神气质上仍然是经世致用的儒家传统。

儒家的经世哲学要求上合天意,下依地德,以忠、孝、友、悌为安身立命之本,以“仁”为核心陶冶心性,“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这样的经世哲学影响下,诗歌和音乐是最合适的内心表达方式。尽管如此,也必须注意分寸,即“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儒家批评郑卫之音,就是因为“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所以,在儒家的观点看来,戏剧之情节冲突、情感宣泄以及娱乐目的都是感于物而过了头(“淫”),是人欲的泛滥。因此,戏剧的本质与儒家哲学存在着根本性的冲突,在儒家哲学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情况下,戏剧很难有自己发展的空间。

我们绝不能简单的低估这样的影响,即使在戏剧艺术已经高度发达了的明清时期,这种影响依然存在。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山西长治重修崔府君庙,从嘉靖三十六年(1557)开始,重修工程一直延续了四十年,到万历二十四年(1596)方告竣工。其间三十六家社首相继亡故,竣工时只剩下二人。为了这样一次浩大的重修工程,当地人延请时任河南裕州知府的老乡李尚实撰写碑文。面对家乡百姓的请求和耗时久远重建的崔府君庙,以及高大宏伟的过路式山门戏楼,李尚实这样写到:



况如府君治迹昭昭,非它淫祠比之哉。三十六家领其宗,郡高义施舍协其成。鬯神体,埤皇化,功不伟哉?虽然,二三耆旧推长年一人为祭酒,立摈赞,正仪注史,纪善纠过,岁时幅巾白帢,率里父老子弟祼献升歌,黜去侏儒俳优媟亵之戏,诸配飨附祠无当者,稍汰正焉,则尤纯乎尊府君矣。



显然,他作为儒家礼教的绝对拥护者,尽管对建庙之事倍加赞赏,但是却不同意在神庙祭礼中用俗乐献艺,而且对戏剧评价也很低,希望恢复古礼,罢黜“侏儒俳优媟亵之戏”,而代之以“幅巾白帢”,行“祼献升歌”之礼。从碑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碑文作者李尚实知道,该庙日常的祭礼献艺本来就是用戏剧的,而古礼早已被废弃,但他还是不依不饶地提出自己的建议。

到了清代,类似的事情还在发生。山西省平定县娘子关关楼有关帝庙一座,据现存《关圣庙碑记》记载,庙中戏楼创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乾隆年间重修戏楼时,请当地儒生撰写碑文。一篇《重修戏楼碑记》透露出的信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至于立庙祭祀,焚香祷祝,祈福免灾,献戏酬神之说,此又时俗所尚,非吾儒之敢言。独是因戏建楼,楼为戏设,是戏也,胡为乎来哉?盖自霓裳曲奏,而梨园子弟遂兴,后世之舞袖翩跹,歌喉婉转者,更不可胜道。然以此敬神,吾不知神果聆其节奏,听其和平□否耶?即曰祭祀,必奏乐,而俳优侏儒扰杂子女,乐终不可以语。况关圣正气参天,必不乐夫百般狐媚;丹心贯日,岂留神于一曲阳春!



从碑文可以知道,作者是一个儒家传统礼仪制度的维护者和坚守者。在他生活的时代,神庙演剧早已成为风尚,甚至到了国家都不予干涉的地步。但他固执地认为:神庙祭祀应该用古乐,而戏曲作为俗乐,只能是“俳优侏儒扰杂子女”,不仅与儒家的经世哲学不合,而且是败坏人心的东西,本来就应该禁绝,因此对神庙演剧大加贬斥,认为是“时俗所尚”,并非古法。

儒家哲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长久以来植根于士子的心中,而这些奉儒家哲学为圭臬的读书人,在历史长河中基本上是中国主流文化的传承者与坚守者,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戏剧很难找到自身的发展空间。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儒家经世哲学与戏剧的根本冲突

下一篇: 儒家经世哲学与戏剧的根本冲突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