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互联网背景下基础教育系统财务风险表现及成因分析
 
更新日期:2020-03-26   来源:中国总会计师   浏览次数:18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基础教育财务工作流程总体分为预算、预算执行、决算三个主要程序。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基础教育财务活动时效性、合规性、腐败监管等要求的提升使得财

 
 基础教育财务工作流程总体分为预算、预算执行、决算三个主要程序。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基础教育财务活动时效性、合规性、腐败监管等要求的提升使得财务工作中任何一环的失误均将引发财务运营风险、债务危机、监管风险、财务管理风险,严重制约学校可持续发展。

(一)互联网背景下预算阶段风险分析

1.会计人员对财税政策更新反应具有滞后性

我国《事业单位财务规定》中严格规定各个事业单位应认真贯彻执行新颁布的财经、会计法律法规和财务管理制度。在传统基础教育财务工作中,财税政策更新速度较慢,对会计人员信息处理能力要求低,但在互联网快速发展新形势下,政策更新时效性增强,会计人员对信息反应滞后将引致财务运营缺乏政策依据,违规风险高发。原因及表现主要分为两点。

第一,基础教育部门具有非营利性特点,会计人员对信息获取及处理缺乏动力,使得基础教育事业单位对于政策信息变更接受反应滞后,信息筛选编辑速度不能满足政策变化的需要。第二,基础教育部门资金受限,会计人员稀缺,财税政策更新速度快,政策处理编辑成本高昂。

如民办学校关于学生住宿费退费政策发生变更,但由于学校会计部门未及时更正收退费信息,仍沿用旧制,财务监管风险暴露,学校负责人将承担违纪处分。

2.预算制定与财务支出事实不匹配

在传统基础教育财务工作中,资产购置信息查询机制不健全,预算偏离实际,纠察困难,风险隐藏,但在互联网发展新形势下,信息查询技术的进步推动预算制定脱离实际的风险暴露,预算与支出脱节,引发财务运营风险。

由于基础教育部门具有非营利性特点,预算工作往往忽视市场因素对预算编制的影响。预算风险表现分为三点。第一,预算中存在违反预算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等现象,年初预算缺乏刚性约束,实际执行中以收定支,引发预算编制和学校实际资金需求脱节风险。第二,学校领导、预算编制人员借鉴上年度信息或简单以“估算”方式上报资产购置、维修等预算数据,财务支出活动缺乏精确计算,缺乏相应的预警调节机制。第三,学校间财务平台脱节,导致无法有参照性的对学校预算编制进行完善,管理者无法精准把握学校运作情况,易引致财务运营风险。

预算工作作为学校各项财务工作的龙头,预算编制科学合理可切实提高学校资金使用效率,保障资金合理配置。以往教育系统中财务支出项目少,资金量小,此类问题不易爆发,及时发现则危害较小,但近年来,国家对基础教育重视程度加强,学校财务体系日渐庞大,重大意外事件的产生极易引发财务资金链断裂,对教育集团运营产生致命冲击。(二)互联网背景下预算执行阶段风险分析

1.预算执行风险管控力度弱

第一,在收入预算执行层面,传统基础教育财务系统信息传递闭塞,财务活动简单,违规事件隐藏性强,监管风险低,不可抗力对财务运营冲击小,但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传递速度加快,财务活动增加,违规行为监管力度大,意外风险影响力增强,预算执行过程中合规性风险、监管风险、财务资金管控风险增大。

同时,基础教育财务部门收入预算往往缺乏有效保障机制。在传统财务工作中,不同部门间缺乏财务信息的沟通对接,财务工作者难以全面关注上游预算资金的变动,对于收入预算资金断流的意外状况缺乏应急备案与风险警报,若上游资金发生意外,资金链断裂,直接导致营运资金断流,严重影响教学活动等学校正常工作的开展。

第二,在支出预算执行层面,传统基础教育财务系统对外信息流动不畅,上级部门难以掌控预算支出情况,但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及监管机制健全,且《国务院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中对于考核学校支出预算是否落到实处提出明确要求并要求建立考核监督机制,支出预算执行错位监管风险增加。原因分为三点。

首先,由于学校经营的非营利性特点,学校各部门着重关注预算经费争取,缺乏严格执行观念,忽视预算指标下达后经费支取的计划性。其次,许多学校尚未建立预算执行责任体系,缺乏相应跟踪监督机制,预算执行不到位,学校财务资金受损风险高发。最后,信息阻隔增加了预算与支出偏离发生概率,引致监管风险。如学校助学金、贫困生资助等经费的发放,受人员信息不准确、人员重报漏报等多种因素制约,引发工作失误。且由于学校与教育系统的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民政系统的低保贫困户管理平台、学生银行账户信息等数据间沟通机制缺失,预算支出落实受到影响。

2.批量发票处理成本高

传统基础教育财务系统中,审查频率低,票据积压风险低,但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时效性增强,票据审查频率增强,批量发票的堆积处理成本高昂且易引致累积财务风险。成因分为两点。第一,学校经济活动构成复杂,教师外出培训,教学物资采购等需报销事项众多,随之带来的财务报销弊端日益显露。第二,国家对票据报销规定严格,如学校招待费的报销单据需严格注明招待人员及人数,并附用餐费发票附件。但由于票据报销注意事项众多,票据造假手段进步,仅凭人力无法完全发现填制错误、假票等问题。

学校现有发票扫描设备虽具备票据信息录入功能,对于票据填制内容的规范性,报销金额的合理性仍需人工判断,工作效率低下,问题不易被发现。一旦工作失误,引发财务监管风险,教育集团资金账户冻结,造成财务损失,严重者负责人将承担部分民事责任。

人工智能、大数据、自动事实核查技术的进步,为票据真实性有效性检查,造假票据源头的纠察,报销内容合理性审查提供了新的思路。

3.审批流程合规性风险高发

2011年《国家统计局机关财务管理规定》中指出,常规支出、外事经费及外援项目资金审批应严格遵守财务审批相关条例,单位负责人对审批内容负直接责任。传统基础教育财务系统中,财务审批由人工完成,碍于领导权威、人情世故,审查及监管不严格,但互联网背景下,财务审批监管严格,审批合规性风险暴露。基础教育系统中,由于资金及人力短缺,管理者往往忽视审批制度及监管系统的建立,财务人员数量稀少,对于审批内容的真实性、合规合法性把关不严,权力过于集中,容易滋生违纪行为,导致财务资金滥用,引发学校财务运营风险。

此外,基础教育系统内往往存在审计票据积压问题,大量未清偿票据积压,审计成本高昂,而互联网时代对票据审计时效性增强,问题源头寻找困难,财务累积性风险高发。

学校往来款项管理,也存在监管风险。学校往来款往往仅依靠财务记录,清理工作大都依靠“自觉”进行,失去了外部平台的监督,易引致财务监管风险。若此时能得到财政、银行、税务等部门的数据支持,一方面,可加强外部监督;另一方面,学校可根据往来单位的变动信息及时清理往来款项,强化学校的资产管理。

(三)互联网背景下决算阶段存在的风险分析

1.决算数据人工纠查困难

决算工作主要由财务人员完成决算系统填报和决算数据公示组成。传统基础教育财务系统中,决算工作完全由人工完成,纠错率低,但在互联网背景下,漏洞逃脱极为困难,引致财务管理、核查风险。主要原因分为两点。首先,基础教育单位中,会计人员年龄普遍偏高,工作素养偏低,仅凭人工完成逻辑性强且高信息量的工作困难,更难以发现决算数据存在的漏洞。其次,传统财务系统、资产管理平台间存在信息壁垒,数据流通不畅,财务人员工作效率低下,决算阶段累积风险极高。

此外,学校财务运营决算统计分析数据的缺乏也为管理者分析学校运营状况,修改下一年度规划带来极大不便,引发连环财务风险。

此时,打破各信息平台间的壁垒,实现各类数据流通共享,使决算系统数据能通过共享平台直接形成,对有关信息进行纵向、横向分析,为发展决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是十分必要的。

2.税费计算引发监管风险

《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第四条规定对工资总额的构成及应纳税部分有严格的规定,但在基础教育系统中,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往往收入的构成具有多样化。此时,人工登记不仅存在漏记收入的可能,且税收的计算也极易出现问题,人工登记已完全不适应现代税收缴纳需要。同时,在基础教育事业单位中,党费缴纳不及时,必然引发系列行政问题,引发财务监管风险。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互联网背景下基础教育系统财务风险表现及成因分析

下一篇: 互联网背景下基础教育系统财务风险表现及成因分析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