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浅谈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靶向路径
 
更新日期:2020-03-26   来源:开发研究   浏览次数:15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政府层面1、扩建校内外实训基地,鼓励校企合作办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主要包括三项要素。高职院校和企业是学校和企业合作运行

 
(一)政府层面

1、扩建校内外实训基地,鼓励校企合作办学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主要包括三项要素。高职院校和企业是学校和企业合作运行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政府的作用也非常重要。

第一,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制定相关政策措施

其一,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以国家政策和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指导,结合甘肃省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现状,针对企业和行业的需要,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一线企业相关专业和行业的调查研究。了解我省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情况,制定相关政策。省政府和有关教育部门应当制定适合甘肃省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政策法规。同时,明确学校和企业的权利和义务,监督和保障相关政策法规的执行,为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更好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其二,为加强政府的财政责任,确保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资金来源,省政府和有关教育机构应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如减免税、实习设备补贴、校企合作专项资金等。

第二, 加强校企合作的宣传,调动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考虑企业的相关利益,如合作企业的减免税等。校企合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共同努力。

2、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拓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渠道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政府的支持有着密切的关系。政府应着力制定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政策,进一步增大投资力。设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特别基金,纳入市财政教育基金。同时开展资本运营,建立多渠道融资机制。

(二)高职院校层面

1、转变办学观念

第一, 高职院校要转变办学理念,建立独立的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结构。办学的初步定位,既要突出高等教育的高等性,又要突出专业性。根据政府、教育部等有关职能部门制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加强宣传。实践教学应根据市场变化,密切调整专业设置,深化课程改革,全面培养就业市场所需的专业人才。从我省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出发,根据本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高技能、高质量的高职毕业生。第二,学生转变职业教育的观念。要学生想改变这一观念,不仅要从政策待遇或经费分配方面,还要从省政府、有关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角度,对高等职业院校和普通院校要一视同仁。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发放生活补贴、奖学金、困难补助等提高学生待遇,可从思想上改变他们对高职院校的态度

2、构建课程体系,协调专业设置。

首先,要根据生产需要调整课程体系。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其次,根据工业领域技术人才的实际需要,优化高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布局结构,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有效衔接加强技术人才供给结构和地方产业人才需求结构。

3、培育“双师型”教师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第一,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

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结构和能力水平是反映高职院校教师能力和专业水平的重要指标。实施新教师培训,树立职业观念,积极创造海外培训研究机会,为“双师型”教师提供扎实的技术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第二,增加兼职教师数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从国内外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来看,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应是学校三分之一、社会三分之一、企业三分之一。兼职教师的结合是我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战略选择。对兼职教师的聘用,不仅保证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而且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4、加强高职院校师生校企合作意识,选拔优秀的老师、学生与企业合作培训学习,深入了解企业对特定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而有目的性地进行人员培训。

5、鼓励并吸引民间投资。首先,高职院校需体现自身办学特色,创立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吸引民间投资者的兴趣和关注,使他们成为高职教育投资者的生力军。其次,树立形象,吸引外资合作办学。高职院校要加强宣传,依托自身特点树立良好的形象,加强与国外职业学校的交流,积极吸收国内外捐赠。

(三)社会(企业)层面

1、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积极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探索,提供建设性意见,创造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

2、企业积极与高职院校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此模式不仅可以提高生产人员的技术水平,也可减轻高职院校办学资金的压力。同时,在原有投资的基础上,企业可以为学业优秀、家庭贫困的学生设计一些专项助学金,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艰苦学习的信心,还宣传了企业的公众形象。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浅谈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靶向路径

下一篇: 浅谈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靶向路径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