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和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工作是学校中心工作的理念,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常态,形成了学校特色鲜明的地学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一)主要特征
建立了以地学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和专业体系。
学校不忘初心,牢记为国家培养地学人才的历史使命,已设立了“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等在内的12个地学类专业。同时学校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渗透、拓展,多学科协同服务主干学科发展,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交叉专业、社会和行业急需专业,由一所单科性核工业地质院校发展成多科性大学。学校现设理、工、文、管、经、法、教、艺八大学科门类,本科专业68个,形成了以地学类专业为引领的,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专业结构布局。
构建了“五系统五节点”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持续改进教学质量。
优化体系结构,探索保障模式,力求教学环节处处有保障。学校在6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按照“决策→执行→监测→调控”的运行机制,建设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与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了“五系统五节点”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现了教学质量管理的全员参与和全程监控。不断增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持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为项目建立新专业建设与考评标准,健全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提供了参考标准。
3. 实践教学设施完备,与行业企业共建资源。
学校拥有“放射性地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核资源与环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重点建设了浙江江山、江西相山等野外实习基地。为有效利用教学科研设备,制定了《东华理工大学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实验室开放体系和开放模式,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学校不断加大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合作力度,先后与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中核抚州金安铀业有限公司等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联合申报了江西省“铀资源勘查与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建立了“相山火山岩型铀矿田”等多个产学研用基地。通过开展深度合作,为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校成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人才培养基地。
4. 依托“卓越计划”,探索并实践工程技术类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资源勘查工程、测绘工程等7个本科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围绕卓越型人才培养目标,采取“3+1”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重在强化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地学类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中探索出的培养模式和积累的经验,奠定了人才模式改革创新的坚实基础。
5. 契合新工科的要求,开设“旅游地学”创新实验班。
面向地质行业发展的新业态,2017年在地球科学学院开设了“旅游地学”创新实验班。旅游地学是以地球科学的理论、方法为基础,并结合旅游管理、规划设计等其他科学技术,以发现、评价、规划、保护具有旅游价值的自然景观和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古遗迹、遗址,探讨其形成原因、演变历史,为发展旅游事业服务为目的专业方向。该实验班课程体系包含地质+地理科学+旅游管理(工+理+管理)三个学科门类,充分利用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地等产学研三结合基地,培养具有文学功底、融合理学思维的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是多学科交叉融合而成的新方向,契合了新工科的要求。
6. 开展地学工程教育认证,通过本项目实施进行持续改进。
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地学类专业积极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我校地学优势专业“测绘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勘查工程与技术”先后通过了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得到的认证专家的肯定,是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进程中迈出的坚实一步。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地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是按照工程教育认证要求进行持续改进的具体举措。
(二)存在问题
虽然学校地学类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取得了诸多成绩,但与国家发展战略、行业需求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与国家新经济的蓬勃发展相距更远,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
1.学科专业定位的孤立与分隔,造成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视野过细偏窄。教师根深蒂固的学科归属意识和身份认同加剧了学科壁垒,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愈加困难,以致学科专业定位相对孤立。地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过专、过精、过窄,导致服务领域单一、综合能力单薄,毕业生不懂经济、经营与管理,缺乏人文修养,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
2.课程体系设置与新技术、新经济对复合型人才需求不相适应。地学类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融合新技术不够,学科专业交叉渗透不强,既难以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也难以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工程实践复杂化的趋势。
3.专业群协同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广度与深度亟待拓展。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各自为阵,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各自为战,难以形成专业群协同创新的新态势。
4.工科教师队伍“非工化”日趋严重。工科教师队伍“理科化”“理论化”,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双师型教师明显不足,受传统单一学科培养模式制约,“博士不博”的现象突出,教师知识结构较为单一、思维僵化,限制了学科专业新方向、新视角、新方法的开拓与发展,难以应对“新工科”对教育教学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