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群体个性突出,辅导员的传统权威受到挑战
现阶段大学生处于社会变革期,受到网络信息化时代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们个性张扬,自尊心强,思维独立,追求平等与自由,敢于挑战权威。平时喜新猎奇,善于从网络获取信息,价值观日趋多元。“有较强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对权力既有服从的一面,又有叛逆的一面,心理上既尊敬老师又想摆脱对老师的依赖,个体自我意识逐渐成熟,不轻易苟同他人见解,对权力既服从又叛逆。”时常会对辅导员的日常要求、工作方式、育人理念产生逆反心理,大学生群体呈现的新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的发挥。
(二)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视力度不足,保障、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当前部分高校的管理层还存在重教学、科研,轻育人的现象。虽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43号令),但部分高校还未建立有效的辅导员工作保障、激励机制,在辅导员职称、职级认定,薪资待遇等方面仍无法妥善的解决,影响了辅导员群体工作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缺乏职业认同,职业自信,发展规划不明晰,工作流动性大,这与国家倡导的辅导员工作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相背离。
(三)辅导员职责内容不断拓展,职业能力有待提高
“该职业的功能日益从单纯的政治教育转型为大学生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服务。辅导员在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中心工作的同时,也需要掌握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所需的其他学科知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普及化教育阶段,在校生人数,育人要求和培养目标也随之变化。辅导员工作职责和内容不断拓展,从最初的思想理论教育、班级管理拓展到心理咨询、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新创业、党员发展、网络舆情引导等多个方面。面对新形势,辅导员群体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职业能力亟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