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中国戏剧改革之方式
 
更新日期:2020-03-27   来源:中国文学研究   浏览次数:23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茅盾从促进中国文学的繁盛和启发中国民众的心智两方面提出要推动中国戏剧的创作,这里的戏剧不仅包括中国传统戏剧同时也包括从外国引进的话剧。在创建

 
 茅盾从促进中国文学的繁盛和启发中国民众的心智两方面提出要推动中国戏剧的创作,这里的“戏剧”不仅包括中国传统戏剧同时也包括从外国引进的话剧。在创建中国戏剧时要提出外国文艺中特质,将其引入并与中国传统文艺中有益成分融合在一起,以既不保守也不媚外地态度熔铸并创造中国新文艺。要促进中国戏剧的改革、发展和创作,就需要从中外戏剧中汲取有益成分,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戏剧形式,同时要形成适合中国戏剧创作的批评模式。

(一)汲取中外戏剧精华

1.对外国戏剧的借鉴

要创建独具中国特色的戏剧,首先要从对外国戏剧的借鉴开始,而借鉴的第一步便是翻译介绍外国戏剧理论、剧作家及其作品。茅盾认为“翻译文学作品和创作一般地重要,而在尚未有成熟的‘人的文学’之邦现在的我国,翻译尤为重要”[]66。茅盾将介绍翻译外国戏剧相关内容作为自己文学活动的一部分,他在《世界文学名著杂谈》中共介绍了外国经典著作36篇,其中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莫里哀的《恨世者》、雨果的《欧那尼》和易卜生的《娜拉》等多部戏剧作品。该书中详细介绍了这些剧作家的生平经历和戏剧创作状况,同时也生动地介绍了每位剧作家的戏剧作品。《茅盾译文集·第六卷·剧本一集》以发表时间先后为序,收录了茅盾1918年至1921年翻译的格莱葛瑞夫人的《市虎》、叶芝的《沙漏》、梅特林克《丁泰琪的死》、阿胥的《冬》等16个剧本。《茅盾译文集·第七卷·剧本二集》以发表时间先后为序,收录了茅盾1921年至1947年翻译的格莱葛瑞夫人的《海青赫佛》和《旅行人》、莫尔奈的《盛宴》、比昂逊《新婚的一对》、巴里奥斯《爸爸和妈妈》等12个剧本。由此可见茅盾对于外国戏剧的译介是不遗余力的,同时我们从茅盾所翻译的戏剧作品的类型来看,茅盾对外国戏剧的翻译不局限于某一家或某一派,而是持一种多元、开放的审美价值取向。

“茅盾总是把当时富于艺术创新精神的潮流和流派加以介绍,供新剧创作的借鉴。”茅盾认为近代西方的文学思潮发展要从写实主义逐渐发展到新浪漫主义(包括表现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等)这一更高的阶段,新浪漫主义具有“补救写实主义丰肉弱灵”“补救写实主义之全批评而不指引”“补救写实主义不见恶中有善”[]48的作用。故而,茅盾在译介外国戏剧时既关注易卜生、高尔基等人的写实主义戏剧,同时也将惠普特曼、叶芝等人的新浪漫主义戏剧介绍到国内。例如,在译介写实主义方面,茅盾将易卜生戏剧作为“为人生而艺术”的楷模,认为他的戏剧是对现实人生的真切反映;在译介新浪漫主义方面,茅盾对象征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霍普特曼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写了《霍普特曼的自然主义》《霍普特曼的象征主义》《霍普特曼与尼采哲学》三篇文章,并介绍和评价了他的象征主义戏剧《海伦升天》等。而不管是哪一流派的戏剧文学,茅盾的着眼点则在于这些戏剧所反映出来的社会人生以及所包含的顺应历史发展的社会理想。写实主义文学能够全面地将社会现状反映到作品中,也会对社会问题或某类人的丑恶进行揭露和批判,但却并没有使人们在作品中看到未来的希望,而新浪漫主义则可以补其所短。

同时,茅盾还格外重视被压迫民族的文艺,在他主编的《小说月报》专门出版了“被损害民族的文学号”,介绍了犹太、波兰、爱尔兰等弱小国家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不少戏剧作品。从这些民族的奋斗中,茅盾看到了文艺对于激发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如,茅盾翻译了犹太戏剧作家宾斯奇的戏剧作品《美尼》《波兰——一九一九年》等。他认为宾斯奇的剧作描写被压迫者的痛苦时能够写到人物内心深处并揭示社会所带来的伤痛,同时还描写了被压迫者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活和 民 族的善美的特点发挥光大起来,而这正是文学家的神圣的责任”[]。茅盾对宾斯奇戏剧的译介,一方面是对剧作家戏剧创作的肯定与思想主题的赞扬,同时更重要的一面则是希望通过传播宾斯奇的戏剧来激起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与此同时,茅盾对内容的重视并没有让他忽略戏剧所具有的艺术特质。茅盾在谈到爱尔兰新文学的缺点时指出,爱尔兰的一些短剧“都不过是两人对谈的一番谈话罢了,没有重要的动作。所以含的理想虽好,措辞亦好,而在剧本的艺术上看去,也觉是个缺点。”[]155故而,茅盾从振兴中国、奋发民族精神来译介外国戏剧文学的,当然戏剧的艺术特质也是必须要注重的。

茅盾认为“我们用了别人的方法,加上自己的想象情绪……结果可得自己的好的创作。在这意义上来看,翻译就象‘手段’,由这手段可以达到我们的目的——自己的新文学。”[]67想要建立中国自己的戏剧文学,首先要从广泛翻译和介绍外国戏剧文学开始,然后用“别人的方法”即内容方面将现实与理想相结合,形式方面借鉴戏剧中人物的语言与动作、舞台的布景、灯光等艺术要素,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情绪”,即融入中国剧作家们对本国社会现实的深刻感知等,那么最后便可通过“翻译”的手段创造自己国家的新戏剧。

2.对中国传统戏剧的“利用”

译介西方传统戏剧理论、作品,透视其中表现社会人生的原理这是必不可少的,而面对中国传统戏剧时则要分析其中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这样才能推动中国传统戏剧的创作。相较于五四时期胡适等人对中国传统戏剧的彻底否定,茅盾理性认知中国戏剧中的精华与糟粕显然是更为客观、更为中肯的态度。茅盾认为中国传统戏剧有两方面必须抛弃,“一是旧戏的艺术如脸谱等等有点要不得;一是旧戏的思想要不得。”[]62这里所说的“旧戏的艺术”是如脸谱等远离人们的现实生活的,这些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发展的审美需求,所以要舍弃;“旧戏的思想”则是宣扬中国封建社会畸形的忠孝等思想,所以也要舍弃。茅盾在《戏剧的民族形式》一文中,将平剧的动作、唱白、音乐、脸谱、服装、道具等各个组成部分比喻成“七巧板”,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要素就会影响剧本整体的艺术美,如要利用从传统戏剧中的有益成分就要从各个构成要素的相关性出发,对其每个部分都进行合理的改革。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中国戏剧改革之方式

下一篇: 中国戏剧改革之方式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