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注意力失焦的影响因素
 
更新日期:2020-03-30   来源:地理教育   浏览次数:20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学科因素在学科特性方面,中学地理作为一门典型的综合性学科,内容涉及自然和人文两大领域,知识涉及面广且一些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着明显的抽象性

 
 1.学科因素

在学科特性方面,中学地理作为一门典型的综合性学科,内容涉及自然和人文两大领域,知识涉及面广且一些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着明显的抽象性和区域性特征。根据彭友斌对某高中220名高二学生进行的《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和第二章内容的教学难点调查结果发现[6],在75个知识技能点中,学生感受到的难点有24个,教学难点在知识点中占32%,第一章教学内容难度跨度相对较大,而第二章的知识难点更多,主要集中在对时区、区时、地方时等概念的理解、太阳高度角的计算以及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等,原因是这些知识点较抽象,识记性、综合性、应用性较强。对于普通的高中学生,虽然初中阶段接触过地理,但高中地理必修一模块涉及的地理概念抽象、成因复杂、过程较多,对于部分空间思维广度深度不够的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难度,因而出现掉队的现象,导致注意力下线。在学科认知方面,当下学生和家长对地理学科存在偏见,认为地理属于文科,只需要死记硬背就能学好,与语数外相比,地理学科就是“无关紧要”的一门副科。加上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中考不考地理或地理在中考/高考总分中占比甚小,导致地理教学不受重视,课程形同虚设,从而使越来越多的高中学生感到“地理无用”,地理学科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大打折扣,由此学生在课堂上对地理的注意力也就降低了。

2.学生因素

学生的阅历和见闻、学习目的不明确以及学生的状态也是影响学生注意力的主观因素。学生的所见所闻直接关系到对地理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比如教师在讲东南亚这一部分时,如果有同学去过泰国和越南,体验过当地的民俗风情,自然在讲到东南亚的地形地势特点、社会经济发展时就会有很大的感触,从而对知识点产生共鸣,对所讲的内容产生兴趣,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处于集中状态。就学习目的而言,没有坚定的学习目标,容易导致注意力的分散。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学生虽然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这种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具有不稳定性,而且学生之间还存在差异。抽象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在遇到某些需要较高水平要求的知识时,就会在学习中遇到困境。比如在学习鲁尔区的工业分布时,如果学生不能进行抽象性的思维将该地的资源与工业分布相联系,对知识点感兴趣的程度就会下降,自然就不会集中注意力,从而降低他们的听课效率。

此外,学生的情绪状态过于兴奋和低沉,注意力也难于集中。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在情绪上容易受到外部刺激的影响,由于本身的自控能力较弱,当不良情绪出现时难以自行及时调整。初中生面临中考,高中生面临高考,平时考试成绩的高低很容易影响他们的情绪,加上课程多,作业繁重,压力加重容易导致身心疲惫影响注意力。

3.教师因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教学模式陈旧、教学设计不合理、教学手段不科学是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的重要原因。由于现行评价体系仍以学生学习成绩为主要评价因子,一些地理教师一贯采用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教师“统领”课堂,照本宣科的传授知识,单一的灌输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教与学的天平完全倾向于教师这边,学生的主体意识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种传统的授课模式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宽度变窄,不利于潜能的开发与发展,从而逐渐失去对学习的激情,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其次,一些教师不能合理的调控学生的注意力。例如,一上地理课就宣布成绩或者进行与本节课无关的活动,上课时提前把地理教具展示给学生,不重视课堂导入的方式,在教学中进行多次注意力的转换或者要求学生45分钟都保持注意力高强度集中,不能根据学生的注意力动向随时调整教学设计等等,往往会让学生产生疲惫的心理,直接导致学生注意力的失焦。此外,教学手段不科学也是影响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多媒体教学在地理课堂中有着不可否认的优势,但过度与不恰当的使用会对学生注意力造成一定的损耗,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多媒体教学节奏过快、呈现的内容过多、画面过于花哨、选择的图片与上课内容紧密度不高都容易干扰学生的专注程度,导致学生精神涣散,直接降低他们的听课兴趣和效率。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注意力失焦的影响因素

下一篇: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注意力失焦的影响因素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