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青少年道德耻感教育的必要性与价值
 
更新日期:2020-03-30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浏览次数:18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青少年道德耻感教育的必要性耻感本是人之为人的一个基本品质,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耻感就像是皮和脸,是人的保护层,中国古代非常重视耻感对人思

 
 青少年道德耻感教育的必要性

耻感本是人之为人的一个基本品质,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耻感就像是皮和脸,是人的保护层,中国古代非常重视耻感对人思想、行为的道德规范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些人在道德选择上似乎失去了方向,物质至上、个人至上、娱乐至上似乎占领了道德体系的最高点,财富成为了某些人荣辱的重要标准,日常生活中是非、善恶、美丑、真假不分的现象愈发严重,很多人迷失了真正应该追求的自我,精神混乱、理想模糊,社会上荣耻界限模糊,甚至颠倒,以荣为耻、以耻为荣的不良风气滋生蔓延,羞耻与无耻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人们羞耻感的缺失就是道德失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旦一个人缺失了羞耻感,就是突破了个人的道德底线,社会道德规范对人们来说就并不具备约束力,社会上就会出现许多耻感淡薄甚至消失的行为。

在政治领域内,羞耻感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官员的贪污腐败与滥用职权等现象,他们不以权钱交易为耻、不以挥霍人民财富为耻、不知廉耻;在经济领域内,羞耻感的缺失与金钱相关,一切向钱看使得某些商家不知耻,为一己私利偷税漏税、无照经营、坑蒙拐骗等等,不以失信为耻、不以制造假冒伪劣产品为耻;在文化领域内,抄袭剽窃、考试徇私舞弊,不以造假、欺骗为耻、不以盗版侵权为耻,文学影视作品不以低俗为耻;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人没有社会公德心,不爱护公共财产、不看指示灯任穿马路、乱丢垃圾等等现象屡见不鲜,一些人应有的社会公德心与羞耻意识似乎极其薄弱。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耻感本来是源于群体意识与面子至上原则,是一种外来的强制性力量,但是由于价值多元,“极端个人主义”、“厚脸皮”、“不要脸”的负面文化导致了人们羞耻感的逐渐消失,在过分追求个人利益时,伦理上的、情感上的、道德上的束缚减弱了不少,我们可以看到社会道德羞耻感危机重重,道德危机、社会失序问题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道德发展。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快速而不平衡、个性的社会化日益显著的关键期,再加上本身的自我意识增强、智力水平的提高、道德情感活动的多变,没有完备的社会评价机制、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的缺失会导致青少年认知上的荣耻错位,不知以何为耻,以何为荣;情感上的道德耻感淡化,道德性行为从众、跟风,言行举止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进行道德逃脱,情感上毫无内疚感与负罪感;意志上缺乏磨炼;行为上的“行己无耻”,作业抄袭、考试作弊、无视社会公德和校规校纪,损坏公物的情况处处可见。

面对人们道德耻感日益弱化的情形,教育不可能冷眼旁观,耻感也需要教育的影响。首先,人并不是生来就带有羞耻感的,羞耻感与其他自豪感、自卑感等等情感一样都是后天所习得的,羞耻感作为人头脑中的一种意识观念,本质上也是人类文化的一种体现,而文化属于上层建筑,任何一种文化或是意识形态都离不开的教育的传播,需要教育的引导,没有教育的影响,人们根本不知道文化为何物,耻感又为何物,良好的教育可以使人们正确看待羞耻感的存在,形成耻感意识。其次,羞耻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特点,也就是说羞耻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确切标准的,如爱国主义、人道主义等是一定受社会一致认可的思想观念,是毋庸置疑的标识,而特殊性是指依据个人羞耻感的体验会有所差异,受时代变化羞耻感的内容也会有所变化,因此,我们需要教育来让当代人们清楚的知道羞耻的内容有何物。最后,我们也需要教育来给予耻感一个限度,小耻需要人们勇敢面对,需要重新认错、洗心革面,教育在此就需要发挥极大的作用,需要教育者们进行有效的引导,让人们划分清楚耻的界限,不因有小耻而失去信心与勇气,从此跌入谷底,而是学着在具体情境中如何克服羞耻感,从新出发。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青少年道德耻感教育的必要性与价值

下一篇: 青少年道德耻感教育的必要性与价值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