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的进一步思考
 
更新日期:2020-03-30   来源:高教探索   浏览次数:17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18日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政课,需要与时俱进,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

 
 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18日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政课,需要与时俱进,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八个相统一”,深刻总结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既是今后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根本遵循,也是建设思政“金课”的指导方针。

(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透彻分析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内容,要求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因此,对思政课教师而言,首先是政治要强,要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让真正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其次要与时俱进地挖掘理论深度,用透彻的理论分析说服学生。如,历史虚无主义所主张“告别革命”、“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近代文明”、“鸦片战争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党的历史是不断犯错误的历史”等观点,并不是所谓的“学术研究”,而是披着学术外衣的政治思潮。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思政课教师就要深入分析、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质和危害,揭示其历史观和方法论上的错误,帮助大学生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真面目,澄清思想认识,从而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二)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优化教学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精心设计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教学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中指出:“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相结合,提高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水平。”2017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答记者问谈到高校“思政课”时指出:“内容没有针对性,授课方式不适应,学生就不爱听。”可见,教学内容是否选取得当直接关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能否取得实效,关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价值目标能否达到。据此,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必须坚持教学内容的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在现有基础上优化专题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该课程的魅力。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因事而化。教师要把准学生思想动向,积极回应学生思想关切,帮助学生解疑释惑,引领学生成为时代新人。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绪论”教学中,明确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教学要点后,结合“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科学的理论”、“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有何用?”等热点问题,着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为什么要在多元文化价值观条件下信仰马克思主义”,积极引导学生思想认识往积极、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凝聚和激励广大学生共同前进。第二,因时而进。专题教学的目标、原则、内容和方法手段要紧密与时代发展相联系,寻找符合学生思想认知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专题教学中就可以为学生讲清、讲透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依据与内涵是什么?进入新时代有何重要意义?等,真正让大学生能认清时代赋予自身的责任和历史使命,从而能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奉献青春。第三,因势而化。教师要认清自身与大学生的形势。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的专业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用武之地。如政治学或历史专业背景的教师,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教学中,要把我国为什么不能搞三权分立?为什么不能搞多党制?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等问题讲清楚、透彻,加强学生树立制度自信的底气,令学生信服。此外,面对当前大学生受网络影响,生活空间与时间已发生很大变化的形势,教师必须准确把握学生的需求,通过方法创新,“不管是工作方式、教育内容,还是管理模式都要努力实现与学生虚拟实践的完整结”,这样才能直抵学生内心,提升教学效果。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的进一步思考

下一篇: 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的进一步思考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