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客观性——视角
对于城市景观设计而言,场所的完成并不是创作设计的终点,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使用,人作为主体是设计师切入的重点。但作为设计活动的主导者,设计师很容易陷入自身的“主观意识”。诸如“我喜欢”“我认为”这样理所应当的观念显得自私且自负,这种设计视角是片面且狭隘的,是 “个人主义”而不是“人本主义”。事实上,设计师的视点应该放在体验者的角度,必须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去服务,所以要求设计师用全面而客观的视角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客观性视角可以让设计师摆脱以个人“第一人称”视角去指导设计,转而从自身以外去寻求指导行为的根源,即从设计之初就应该明确的设计服务的主体对象——场景的使用者,并且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以广大使用者的“第一人称”群体视角去体验和感受场地,学会观察使用者的行为习惯,聆听使用者的需求。只有在坚持客观性原则的前提下,人本主义的设计才是真的“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我为本”。
(2)人性化——尺度
城市景观是提供人们活动的场所,如果空间不适宜人的活动,就像演出没有观众,书没有读者一样没有意义,所以景观设计会有一系列量化的尺度以供参考,用来保证人类必要性活动的“人性化”空间范围。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人类生活空间逐渐缩小,要求景观规划提供比以往更大尺度的空间。因此近来许多景观设计的尺度都比以往大,给人们带来了夸张的视觉效果。但是,如果设计的景观尺度把握不当,与周围原有的整体环境失去协调,视觉冲击力和破坏性并存,带来的将是灾难性的视觉效果。[4]这是由于现在的设计师推敲尺度多借助平面或三维的软件画图,没有实地的考量,就很容易丧失尺度感。相比之下,古代文人造园,不全是“纸上谈兵”,而是直接现场设计,假山的高度,池子的范围,置石的摆放位置都是工匠亲力亲为的,所以园林的尺度就会非常合理,不仅在尺度上既有节奏变化,又保持了比例的协调。所以要将景观设计的尺度进行系统性的考量,并且把握好“度”,才能创作出既具美感也不失功能性的景观作品。
(3)人情味——文化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景观是载体,承载着社会和自然的文化因素,凝聚着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文化是景观的灵魂,设计创作的动因,整体风格的基调。[5]没有文化承载力的景观空间,是冷漠的,缺乏人情味的,人难以对场所产生共鸣,人与人之间距离感也油然而生。人的活动质量是衡量一个场所设计是否合理的标准,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空间就无法产生有意义的活动,这是很多城市景观为人诟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