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语言优劣论对文字的影响
 
更新日期:2020-04-01   来源:江汉论坛   浏览次数:30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受西方中心主义、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优劣论和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19世纪的一些人文社会科学中,广泛流行着欧洲语言文化优越论思想。英国著名语言学家施

 
 受“西方中心主义”、“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优劣论”和“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19世纪的一些人文社会科学中,广泛流行着“欧洲语言文化优越论思想”。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施莱格尔(A.W. von Schlegel)将人类语言分为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三大类。并认为屈折语是“有机语言”,是最优越的。就连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进行语言比较时,对梵语、希腊语等屈折变化丰富的印欧语言赞不绝口,把他们的语法称为“幸运的有机体”(der glückliche Organismus)。他认为,人类语言是单线阶梯式发展,处于第一到第四阶梯的语言分别是:初民语言、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初民语言在现存语言中已不复存在,因此,孤立语是“最不完善”的语言,其典型代表就是汉语。“最完善”的语言则是形态变化丰富的屈折语,如梵语、希腊语、拉丁语等。其他语言则介于两者之间。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他认为语言也在不断发展,从低级到高级,最后逐步完善。英语语言学家琼斯看到梵语具有最发达的屈折形式和丰富的形态变化,断定“梵语比希腊语更完善,比拉丁语更丰富,比二者都提炼得更高雅”。“语言谱系树”的建立者,施莱歇尔(A.Schleicher)认为语言与生物物种进化一致,起源于简单的单细胞,渐次发展成世界上实际可见的各种物种。世界上所有语言都发端于“汉语”这种简单状态的语言,之后再发展到富有形态变化的屈折语,语言同自然有机体一样,也要经历生长、衰老、消失等生命史的过程。总之,当时的语言学家都认为,语言的屈折形式越发达,形态变化越丰富,语言就越发达、越进步。汉语是词根孤立语,缺乏形态变化,因此是最原始、最落后的语言。

文字作为语言的记录符号,自然受到“语言优劣论”的影响,汉字被认为是处于低级阶段的文字,需要慢慢演变到能够明确表音的高阶段文字系统───拼音文字。

就世界早期文字体系来讲,古埃及圣书字、中美洲玛雅文、苏美尔楔形文字、中国甲骨文等自源文字,都是意音文字,兼用表意(意符)和表音(音符)来记录语言。自源文字并非指表意,他源文字也并非指表音。人类早期文字系统,往往同时使用“表形”(图形直接描述所代表事物)、“表意”(词义抽象,图形间接表示词义)、“表音”(已有的符号假借来记录读音)造字。在语言中一些概念较为抽象,无法用表意法造字时,首先采用假借的方法,即借用某个字或某种事物的图形表音,这也是文字发展中最为常见的办法,汉字中有大量的假借字,如:古汉语中常用的连词“而”是用音近字“而”(《说文解字》:而,颊毛也。表示“胡须”)的象形字来记录。借用已有的符号表示音同的事物的假借的办法,是当时古人造抽象意义字的唯一办法。跟图画有明确界线的表意字和假借字的出现,是文字形成过程正式开始的标志。

实际上,语言、文字只有形式之分,没有优劣之分。文化有“发达”、“落后”之分,而语言没有“发达”和“原始”之分。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进化”不等于“进步”,每个民族都有其表达自己的形式,每种语言文字都有其自己的形式特点,各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不能以语法手段判定语言高下优劣,“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人种习俗和文化心理相匹配,是世界文字发展的两个不同方向。语言是要被社会全体成员接受并使用,就能够满足自己在社群中交际的需要,不能因为自己热爱自己的民族,就对本民族语言赞扬,贬低和排斥其他语言。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语言优劣论对文字的影响

下一篇: 语言优劣论对文字的影响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