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世界上现存的唯一的表意文字,汉字对于国家统一、中华文明传承有着巨大贡献。汉字将华夏民族聚拢在一起。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只要用汉字就能联系起来。汉字的优势表现在:
阅读速度快
在文字输入上,有研究证实,汉字的认读速度比英文快1.6倍。日本研究表明,汉字的认知速度比假名快10倍,比罗马文快20倍。信息技术早期,中文信息处理曾面临阻碍,因汉字无法像拼音文字一样输入计算机等问题,一度使人们认为汉字太落后,无法与高科技相适应,然而伴随着五笔字形、拼音输入法的出现,使人们对汉字的观念慢慢转变,计算机的联想输入法甚至可以实现只输入四个字母,就可以联想到该成语,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在信息技术时代,汉字比拼音文字便捷、高效等优势已逐步凸显。
在文字输出上,假定同样的联合国文件,表达同样的信息,汉字的文本量少于英文文本量,这大大提高了人们的阅读效率。研究表明,人类通过五官获取知识,其中吸收最多的就是眼睛。根据实验,人类所吸收的全部知识,83%来自眼睛,11%来自耳朵,其余为6%,因而,文字对于今后人们学习知识占据着天然优势。
此外,不同于拼音文字的线性排列,汉字由于其方块字的特征,更适合人类认知思维的发展。据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Roger Wolcott Sperry, 1913-1994)割裂脑试验表明,人类左右脑有着具体的分工,左脑负责语言、逻辑、记忆、分析等抽象思维,右脑负责空间、音乐、感觉、艺术等形象思维。汉字当前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中的左形右声的汉字占绝大多数。实验表明,汉字的方块字的立体式的构形更符合人类的认知,进而提高阅读速度。
组词能力强
汉字作为独立的形音义结合体,它是表意文字(Semantic script),使汉语的构词法(Lexical morphology)天生呈现“以字为核心”,其构词具有灵活、便捷的特点,通过“字(语素)”与“字(语素)”的组合,构成无数概念,符合“认知经济”(Cognitive economy)的原则。汉语可以用较少的字构成众多词汇,而英语使用者大约需要掌握5万到25万单词,英语单词的记忆数量远远超过了常人的记忆极限。从汉字使用角度来看,汉字的“字频”(Frequency of character)高度集中,常用汉字出现频率高,数量有限。出现频率高,不会造成过多记忆负担,认知能力会更高。
超时空性和超地域性与西方拼音文字不同,汉字的特点是整体转写言语音节(不转写小于言语音节的语音成分),同时汉字又是书面汉语的语义识别单位(基本认知单位)。汉字可记录丰富的文本,对文化遗产的继承必不可少。用汉字转写出来的书面材料,虽然汉字读音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不同方言区的人们可以根据汉字读懂。现代人可读懂古代文献典籍,不受古今语音变化的影响,正式由于汉字具有更大的稳固性——书同文(Standardaization of the writing system)。汉字超越方言、沟通古今的表意特性也为汉字的传承开辟了一条可以追溯的历史依据道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积累意义非凡。
汉字书法美
书法艺术一直以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鲁迅曾这样说书法:“它不是诗而有诗的韵味;不是画而有画的灵动;不是舞而有舞的飘逸;不是歌而有歌的悠扬。”书法主要字体包括篆体、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每种字体都投射出美的象征,在书法笔画中,篆书圆转的笔法,隶书蚕头燕尾,楷书的竖、钩不应写出锋利的笔法,笔画讲究顺序变化,结构追求和谐严正,书法中追求的,如“参差”、“中正”、“左昂中低”、“右伸左缩”、“抱持”、“齐首”等法则,不仅反映出书法的法则,也体现出中国人的认知思维和生活的行为准则。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书法美学,以及由此产生的“书法十美”,探讨书法家如何运用美的形象以及探讨书法的审美受体,无不蕴含了东方的美学观和艺术观。汉字及书法与中国文化相伴而生,延续数千年,不管未来将进步到何种程度,书法永远对国人的一种美的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