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经济 » 正文
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的必要性
 
更新日期:2020-04-01   来源:金融监管研究   浏览次数:19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有利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风险释放,保障金融行业稳定伴随着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工作的不断推进,银行理财产品向公募基金方向

 
 (一)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有利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风险释放,保障金融行业稳定

伴随着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工作的不断推进,银行理财产品向公募基金方向发展是大的趋势。普遍而言,银行理财产品的购买者大多风险偏好较低,所以理财资金的运作模式主体应为货币基金模式。银行理财的净值化转型,短期内可能会遭遇较大的困难:一是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难免在产品创设和投资端互相竞争。银行理财不再“刚性兑付”,各银行需凭借自身资管能力吸引和挖掘客户,整个银行理财行业将变得“适者生存”;二是不同理财产品之间也面临竞争。银行需要打造行内的“明星产品”;反之,没有竞争力的理财产品将会被投资者所抛弃。但是从长期看,扭转旧有的发展模式完成净值化转型后,银行理财业务将更为健康化地发展。破除银行理财“刚性兑付”的所谓行业惯例后,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本身的风险集中问题得以释放,银行理财的收益全凭产品投资情况决定,银行不再有“义务”支付本金与收益。净值化转型的首要意义在于使投资者习惯“买者自负”,使银行能够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如何创造更大的投资回报,并按照本身经营特点发展出一条特色化的资产管理道路。

(二)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有利于全方位提升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水平,并获取更大的客户黏性

在银行理财的旧有模式之下,各大银行的理财产品往往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不同理财产品之间的比拼常常依靠预期收益率的差别,银行难以进行产品与服务的创新。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之后,商业银行本身不再受到既定收益率的束缚,可以走上一条差异化的资管道路,例如:

平安银行和招商银行首批发行了养老系列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以实现中老年投资者稳健及定期收益的投资需求。随着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需求大量增加,结合国际经验,这类考虑客户养老需求定期分红的银行理财产品将会越来越多。

光大银行顺应监管要求,自主创建了新一代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七彩阳光系列”,产品涉及多种投资类型和运作模式,旨在为投资者提供品种齐全、属性明确、风险等级清晰、符合市场需求的全方位专业资产增值服务。七彩阳光系列净值型理财产品根据所投资资产类别设立七个子系列,分别为:“阳光红、橙、金、碧、青、蓝、紫”系列,分别投资股票类资产、混合策略资产、债券类资产、现金类资产、另类资产、私募股权类资产和结构化融资类资产。

邮储银行和中国银行于2019年6月率先推出了科创板打新主题的公募理财产品,为客户提供了收益相对稳健、低门槛参与科创板的投资机会。

伴随着2019年各大银行理财子公司陆续获批开业,各类投资门槛较低,且期限不一的银行理财产品也开始逐步出现。如:工银理财作为首家成立的理财子公司,在开业之初便发布了6款新理财产品,其中5款产品的认购起点为1元,相较于之前的理财产品(多为1万元起),认购起点大幅降低。且6款产品中,仅有1款为每日可赎回,其他产品的最短封闭期为1年,最长则为5年,有效避免了因净值波动较大,期限较短,导致客户频繁赎回的情况,有利于银行理财的净值化管理。

综上,在资管业务净值化转型的大资管时代,银行有必要抓住历史的机遇,依托于本行的经营特色,全面发展与提升资产管理水平,将资管业务打造成行内特色化的业务条线,从而为本行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同时,资管业务在很大程度上利于银行获取客户黏性,理财业务在银行内部应当不仅作为独立的业务条线,更应获取行内更多的资源支持,原因在于:一是,很多客户是通过购买理财产品与银行建立联系,构建信任基础,并开立账户,办理其他相关业务的。理财产品的销售是银行重要的获客渠道和客户维护渠道。二是,在《资管新规》及《理财新规》的要求下,目前已有多家大型的商业银行已成功开立/正在申请设立理财子公司,理财子公司的优势在于产品投资范围及销售要求有所放宽,且开设网点不受区域限制,这就导致了部分区域性的商业银行若不积极进行产品净值化转型,增强产品竞争力,势必会导致自身的客户流失到其他已开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

因此,银行积极进行理财净值化转型不仅是发展而且是生存的是必然选择,尽管面临很多挑战及不确定性,仍需将净值化转型放在首要地位,否则放弃的不只是资管业务,甚至是已有的客户群体。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的必要性

下一篇: 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的必要性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