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瑶族度戒与儒家冠礼仪式内容比较
 
更新日期:2020-04-01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浏览次数:27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仪礼士冠礼》主要记载周代士阶层的成人礼仪式,对冠礼仪式程序的记述十分详细。清人张尔歧在其《仪礼郑注句读》中将冠礼的程式分为冠期前事、冠日之

 
 《仪礼·士冠礼》主要记载周代士阶层的成人礼仪式,对冠礼仪式程序的记述十分详细。清人张尔歧在其《仪礼郑注句读》中将冠礼的程式分为冠期前事、冠日之事和冠礼既成后诸事。其中冠期前事包括:筮日、戒宾、筮宾、宿宾及赞冠者、为期;冠日之事包括:冠日陈设、主人与宾各就内外位、迎宾及赞冠者入、初加、再加、三加、宾醴冠者、冠者见于母、宾字冠者;冠礼既成后诸事包括:冠者见兄弟赞者姑姊、冠者见君与乡(卿)大夫乡先生、醴宾、送宾归俎等。

度戒及冠礼仪式的举行时间的选择都通过卜筮、占卦等宗教方式。度戒吉日由度师来选定,以历数为据,不能选择败日或杀日,还要避开师男家人及祖先的生日及忌日。举行冠礼的具体日期和时辰必须在宗庙里筮卜决定,即“筮日”。两种仪式对于仪式举行地点的选择也都十分谨慎。瑶族度戒仪式无论在家中还是室外举行,都需师公建造醮坛;冠礼仪式多在宗庙内进行,冠礼前必先“告于庙”。冠礼若不在宗庙,也需要在家堂建祭坛。冠礼的主持者即正宾的选择,也通过占筮的方式从德高望重的长辈中确定,此为“筮宾”。《礼记·冠义》言:“重冠故行之于庙,行之于庙者,所以尊重事。尊重事而不敢擅重事,不敢擅重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也。”[8]1415斋戒、“告于庙”及卜筮、行冠于庙都是祖先神鬼信仰的体现。仪式所拜请的神灵都有祖先神,度戒仪式还需要拜请外圣及阴阳师父。这表明度戒和加冠都是与神沟通交流的仪式行为,具有神圣性和庄严性。

瑶族度戒和儒家冠礼对仪式主体都有一定的要求,仪式举行之前都必须获得一定的学习和训练,使具有成人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品格,或通过不同形式的磨难和考验,以检验仪式主体是否能够成为该社会的新成员。瑶族男子度戒须上二戒梯、三戒梯。二戒梯楼为三阶,由六把交叉放置的柴刀组成;三戒梯楼为七阶刀梯,由十四把交叉放置的柴刀组成。师男顺利上刀梯后还需咬犁头、过火海。顺利通过者,方表示通过度戒的考验。瑶族度戒经书《引度证盟法书》言:“手拿犁头,不痛不皮不焦,不得川皮痛血。”能否通过这些考验仪式是对师男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一种检验。瑶族度戒仪式过程中,度师会传授师男一些基本的法术,如各师轮流教授师男出兵、收兵。

相对于瑶族度戒仪式中“上刀山”“下火海”“口含犁”等磨难型考验,对冠者的检验则在仪式之前,且连续多年。冠者加冠之前必须具备一定的德行和能力,通常“需要在连续几年内,受到一定程序的训练和考验,使具有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坚强的毅力,具备充当氏族正式成员的条件。”《礼记·内则》言:“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舞大夏,惇行孝弟,博学不教,内而不出”[8]769-771冠者在经过多年的学习,最后通过加冠以“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瑶族度戒与儒家冠礼中,仪式主体由儿童向成人身份的转变通过某些标注的改变来体现。各支系瑶族度戒的身份转变标志有所差异,如过山瑶师男完成挂灯、度戒后必须换上法服,戴上“五福官帽”,蓝靛瑶男子度戒后改戴马毛尾编制的圆帽,红头瑶男子度戒后则改用缠圆盘状的青黑布包头,都表示度戒后身份的转变。儒家冠礼中,要依次经过“三加”,即三次加戴冠帽,并且更换相应的服饰。因此,一般冠礼开始前会事先在宗庙侧房准备好“玄冠”“皮弁”“爵弁”三套衣冠。“玄冠”之服即朝服,又称吉服,上朝面君或参加各种吉庆活动时所穿;“皮弁”之服即视朔之服,参与政事时所穿;“爵弁”之服即祭服,参加祭祀活动时所穿。“初加”象征冠者将涉入治理人事的政治事务,掌握政权;“再加”象征冠者将介入兵事,拥有兵权;“三加”象征冠者拥有祭祀权,能够参加神圣的祭祀活动。仪式主体衣冠的改变,即象征其身份的转变。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瑶族度戒与儒家冠礼仪式内容比较

下一篇: 瑶族度戒与儒家冠礼仪式内容比较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