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人工智能——作为技术的本质
 
更新日期:2020-04-01   来源:当代教育科学   浏览次数:22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在海德格尔构架的技术化涵义中,生命的一切领域普遍地被卷入技术化的潮流,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例外地深受技术发展的影响。技术之所

 
 在海德格尔“构架”的技术化涵义中,生命的一切领域普遍地被卷入“技术化”的潮流,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例外地深受技术发展的影响。“技术之所是,包含着对器具、仪器和机械的制作和使用,包含着这种被制作和被利用的东西本身,包含着对技术为之效力的各种需要和目的。这些设置的整体就是技术”,换句话说,技术即工具。人工智能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出于满足人类合乎目的的需求,成为了一种普遍的人类行为。

人们对技术的工具性观念,使得人们试图“在精神上操纵”技术,技术愈是由脱离人类的统治的危险,对于技术的控制意愿就愈加迫切。在海德格尔那里,技术是一种解蔽方式,是在解蔽和无蔽状态的发生领域中,在真理的发生领域中成其本质的。控制和保障是这种解蔽的主要特征。在此追问技术的本质,是为了揭示我们与技术之本质的关系,而现代技术之本质显示于“集置”中,集置归属于解蔽之命运。在对技术的追问过程中,海德格尔发现人类面临的威胁不只来自可能有致命作用的技术机械和装置,真正的威胁已经在人类的本质处触动了人类。人类或许已经不得逗留于更为原始的解蔽之中,从而去经验一种更为原初的真理的呼声了。技术在自身之中蕴含着救渡的可能,既被当作思想的障碍又被当作思想的最终的可能性,在斯蒂格勒看来,这亦是海德格尔对技术看法的两面性。

追求人性化的存在主义哲学认为,在物质文明不断繁荣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当今世界一直面临着不断加深的人的危机,人们日益受到工业技术社会的压迫。机械文明使人愈来愈非人化,沉沦为“非本来的人”,也即安德斯口中“过时的人”。人格的异化使人不是作为自我而存在的人,而是把人不断变成丧失了自我的人格、主体性和个性的人。巴雷特等人曾批判道:“集团的文明同现代技术一道使我们生活在一种缺乏真实性的存在中。个人变成了完全丧失人性的对象,他丧失了自己的统一性,被他的社会和经济职能所吞没。”存在主义的人格异化理论抨击机械文明导致了个人主体性的丧失,批评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以现代物质文明为中心的社会剥夺了个人的自由,使人处处沦为被控制、被摆弄的客体。

当代技术现象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贝尔纳·斯蒂格勒认为,工业技术的进化必然要求放弃技术理论中的人类学假设,即技术进化完全取决于技术物体本身,人不再是技术动力的发动者,而是它的操纵者。认识机器的本质,并进而认识一般意义下的技术,这就是认识人在“技术整体”中的位置。如西蒙栋所言:“如果说技术会带来人(或文化)的异化,那么其原因不在于机器,而在于人们对技术的本性和实质的不理解。”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人工智能——作为技术的本质

下一篇: 人工智能——作为技术的本质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