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浅议新时代中学教师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更新日期:2020-04-01   来源:教育文化论坛   浏览次数:18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中学生年龄大约在11、12岁17、18岁之间,他们正处在生理、心理迅速发展和突变的转折时期,正经历着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和急剧获取知识

 
 中学生年龄大约在11、12岁—17、18岁之间,他们正处在生理、心理迅速发展和突变的转折时期,正经历着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和急剧获取知识和增长才干的关键时期。

中学生在这一时期身心的变化,集中地表现为四个特点: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过渡性指中学生处于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刚好是从儿童期向青年期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少年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青年初期则是一个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是独立地走向社会生活的准备时期。闭锁性指中学生,尤其初二、初三以后的中学生,放自己东西的抽屉总爱上锁,似乎有什么秘密的东西不愿让别人知道。社会性指中学的兴趣、动机和理想发展重要阶段,更是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阶段。良好或不良的思想品德大都在中学阶段形成并逐步成熟。动荡性指中学生的思想非常敏感,尤其是高中生往往在喜欢的话题或领域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相关活动,喜欢在活动中“打头阵”,起着“先锋和桥梁”作用。然而他们往往容易走向“极端”,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

中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其教育质量对个人来说,关系到中学生一生的成长和幸福;对国家、民族来说,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关系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能否早日实现。进入新时代,我们的教育要“立德树人、以人为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摒弃过去“唯分数论”的思想,面对中学生当前的种种压力现状,我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一味填鸭式,简单、甚至粗暴的教育模式,应该尝试和采用多种教学理念和方法,尤其是赏识教的理念和方法,以便更好的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作为众多教育理念和方式的一中,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赏识教育是一种尊重生命规律的教育,赏识教育是人性化、人文化的素质教育的好理念。它是实现自身和谐、校园和谐、师生和谐、团队和谐的秘方;是和谐社会的细胞工程。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关心、呵护,促进他们健康茁壮成长。在教育过程中,赏识教育要求我们教师平等的对待每个孩子,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能够从赏识性角度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并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

中学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自我意识和分辨能力,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使他们人性中本质的需求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只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教师怎样对待学生,将会影响学生们一辈子的幸福!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教师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样,但做法却截然不同: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未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们孩子学习不行时,教师们却更多的是抱怨和指责,很少反思自身的过错!我们应该反思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要学会与时俱进,更好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真正做到“立德树人,以人为本”,努力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爱戴的优秀人民教师。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浅议新时代中学教师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下一篇: 浅议新时代中学教师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