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毕业生的能力与本地企业需求不一致
长期以来,众多本科院校无论面对怎样的学生,面对怎样的社会需求,总是参照几所著名的传统高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大纲,按照学术型、精英型的理念办学,从而导致大学培养模式基本上千篇一律,鲜有特色,毕业的学生千人一面,毫无特点。这些学生掌握了一套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企业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需要的人才所具有的技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毕业生得到的可能还是若干年前的陈旧知识和观念,与企业岗位上实际应用需要的能力脱节严重[7]。特别是应用性强的行业,新技术日新月异,新工具层出不穷,学生们在校期间与这些新技术、新工具无缘,毕业后还得从头学起,就业单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新员工培训[3]。因此,这些地方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
(二)学生实习机会少,动手能力差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很多专业都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这就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实际的工作环境以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可实际情况是,企业对大部分学校的学生实习兴趣不高,学生的实习很多在校内进行,这其实与学校开设的其他实验课程差异不大;或者学校与一些培训机构合作,进行项目化的模拟训练,但这些培训公司终究也只是对学习内容进行公司化的模拟,不是学生以后进入企业工作的具体工作环境。而涉及专业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校外实习环节,由于企业在商业信息安全方面的顾虑以及接受学生实习管理成本偏高等原因,导致企业参与热情不高,校外实习基地存在数量不足、稳定性不强等问题,校外实习活动被大量删减或者流行形式。“看得懂,不会用”“入门容易,修行难”已成为人才培养面临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