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物的社会价值
作为一个享有千年历史的伟大文明古国,中国拥有着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与社会背景下,作为文化遗产保护重要组成部分的文物保护,其进程可谓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在二十一世纪初期,文物保护逐渐得到国家政策上的重视与支持,并在过去十余年间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其中包含学术理论的发展、专业技术的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的发展。在2015年修订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当中,文物的社会价值通过国家政策的重视得到了充分体现,文物保护工作的相关开展也诠释了文物保护在各个社会环节中举足轻重的价值。
文物本身作为历史的见证,衔接了一个社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例如通过考古学家对于炊具文物的研究,我们可以分辨出不同地区和时期的人类所种植的农作物及烹饪方法。正因为这些研究,我们才能更好地考证现代不同民族习俗的由来。这些代代相传却又不明渊源的习俗被称之为社会记忆,其通常由故事化且碎片化的历史组成。虽然这些习俗因为其普遍性而不被关注,但却是重要的社会组成部分,持续地影响着每一代人。这些只能通过文物来探究的习俗深深嵌入了人类社会关系中,同时也推动了当代的社会身份和权力关系的演变。正如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会员奥尔加·奥里夫·贝林格在访问中国故宫时说到:“文物是社区与社区之间沟通和理解的桥梁,他们给予了不同社区的凝聚力和共同的身份。”
(二)文物的商业价值
文物独特的经济价值在于其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与科学价值,而且具有不可再生性。根据2017年《Artnet中国文物艺术品全球拍卖统计年报》统计,中国艺术品和古董市场成交总额超过了71亿美元。综合历史统计数据, 2017年平均涨幅维持在7%,高端市场与低端市场成交量均为历史成交最高点。[2] 中国文物交易作为中国文化的出口代表之一,也在2013年全球经济复苏之后的年份中成几何增长。根据2016年的统计,中国超过100万人民币拍卖品的成交量为2013年的十倍,与此同时中国文物于2017年首次诞生了超过100万美元的拍卖品。正如齐白石的《山水十二条屏》,在极具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展现了中国文物市场的无限潜力。在世界发达地区,中国文物的成交量均稳定增长。北美地区的涨幅更是惊人地超过了62%,其中包含了一场一夜之间成交额超过2.62亿美元的拍卖会。尽管中国文物在国内市场中逐渐趋于平稳并成下滑趋势,但依然是国际拍卖品市场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庞大的商业价值成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重要的国际地位。
(三)文物的文化价值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印度分会副主席莉玛·胡贾在访中期间曾说:“文物可以诠释一个民族的自豪感。大部分国家都在对文物保护提供更多的支持,其重要性在于文物的保护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人们在与文物所联系的社区进行对话,使当地人民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和当地文化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是一个国家聆听的过程,聆听过去、聆听彼此、聆听不同的声音。修复的文物与修复文物所花费的时间是一种文化的沉淀,这种沉淀需要时间的投入来完成。一个社会需要通过不同渠道将其文化保留并作为传承的载体,而这个载体也需要足够牢固的根基,倘若根基不够扎实,那么文化的发展也将会成为空中楼阁。具有向心力的文化使得社会更加团结,反之断层的文化传承将使得社会失去核心凝聚力。文物作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浓缩,是完美的文化载体。
(四)文物的学术价值
文物在学术意义上也具备价值,因为文物给学者们提供了第一文献,有助于人们理解历史的发展。理解第一文献的重要性需要我们领会第一文献和第二文献之间的区别,第二文献是经过整理的第二手信息,比如教科书,学术文献等。[4]从理论上来说,学者和历史学家们从第一文献中提取信息,对历史作出总结并为大众解释文物与当今生活的关联。但是学者和历史学家在不同程度上都会承载着他们所特有的时代偏见。通过重新审视作为第一文献的文物,当代的学者与历史学家可以发现看待问题的新角度,甚至纠正过去不完整的观点与结论。例如,文物所具备的文化和历史的价值给历史和考古学家提供了重新塑造与考证过去人们生活方式的机会。从这个过程当中,考古学家可以为过去的历史研究与理论提供更充分的证据,或者针对当今社会对历史理解的偏见做出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