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设人才队伍,提升教师思想道德
一个国家的进步离不开优秀的引路人,一门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教师,因此,要加强教师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优秀的教师。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从事财会工作,接触到的可能是几千万,甚至是上亿的资金,这时财会人员必须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起考验,不能触碰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所以老师要帮助他们在学生时代树立起道德标准。高校所需要的教师不仅要知识广博,经验丰富,能够使学生将书本与实操结合起来,还要会“育人”。“育人”的前提是老师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思想水平,能够在课堂上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思想建设,能够在学生面前以身作则、以德施教。一个人的思想容易在“不经意间”外显出来,所以会计专业的老师在做好本专业学问研究的同时,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在心里。只有这样,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才能自然巧妙地融入思政理念,从而不断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课程思政”的关键一点便是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让每一位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都能成为学生精神的引导者。长此以往,能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改变我国会计市场人才素质普遍不高的现象。
(二)营造有温度、有情怀的课堂环境
我们要培养的是品德优秀、专业突出的会计人才,因此应牢牢抓住这一核心目标,以讲授会计知识为本,以传播思想道德为辅,同时二者不应是割裂的关系,而应水乳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不是以传统的思政课的讲课方式,给学生生搬硬套大道理、灌输红色思想,让学生被动接受;而应将这些思想融入人文故事、社会现象,以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认可并主动接受。教师应注重细节,不仅传播专业知识,也应以一种广播的胸怀关心学生真正所需,让课堂更有温度,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师生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教师应意识到,每一个小细节都能蕴含博大的情怀,每一个小故事也都能赋予传统精神,三言两语处也能体现思政理念。教师是文化的使者,学生是文化的接班人,中华文化若要更好的传承下去,教师与学生应各自发挥自己的职责,通过教师的讲授,让课堂更有趣、有温度、有情怀,使课堂气氛活跃,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抒发见解,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培养有思想、有见解、有深度的优秀青年。
(三)让学生及早与社会接轨
高校应意识到,会计专业的学生最终是要走向工作岗位的。而当今社会的现状是:众多企业的会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企业偷税漏税,违反法律规定的新闻屡见不鲜,要想彻底改变这一现状,还应从高校这一人才的炼钢炉出发,不断改进教学方案,向学生普及会计法律知识,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结合具体案例,向学生传播法律思想。显然,教师在这一方面的经验是不足的,因此,高校应多多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互惠互利,定期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了解企业财务部的构成以及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责,让学生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为学生走入社会更好的工作奠定基础。另外,高校还可以邀请企业工作经验丰富的人进行讲座,传播最新的会计思想,讲述在会计工作规范方面有什么要求,以及会计人员如何处理与上下级的关系,讲述行业反面案例,以及违法的严重后果,让学生意识到守法的必要性,使学生提早接触社会,使课本上的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及早培养会计人员守法意识。
(四)创新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可能有些老师认为,部分学科的知识本身就有点乏味,在讲述专业课的时候加入“思政”理念会显得与课堂格格不入,更不用说在课堂上贯穿“思政”理念。这也就是说,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实现“课堂思政”应有的效果,或者说即使实现了,效果也只是微乎其微的。如何使其效果达到最大化?这就要求老师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使“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从而使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于无形中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里。例如,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分组,在课前准备一些自己导演的或改编自真实案例的小品、短剧等,要求与专业课程有关,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与会计有关的法律知识。如:公司内控制度不完善,财务人员有机可乘,挪用公款,导致公司资金链断裂这种案例以情景剧的方式表演出来,最后升华主题,让学生牢记法律知识。学生参与其中,意味着他们需要在课前做足准备,收集材料会成为他们学习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呈现作品,他们对材料的理解一定是非常深刻的,在材料的整理阶段,他们会自发地去思考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样既不枯燥乏味,又不惹人反感;既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促使他们合作创新;既能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又能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老师积极探索新鲜的教学方式,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老师教,学生学”变成“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