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古籍保护工作,在古籍保护与整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直至21世纪初,我国古籍保护仍然存在家底不清、保存环境恶劣、老化破损严重、专业人才匮乏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古籍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从业人员培训是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也是牵连其他的核心问题。事实上,自2007年全国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已经先后举办了数百次在职人员培训,课程涵盖了普查、编目、鉴定、修复等古籍保护的各个领域,内容既包含古籍基本知识的普及,也有古籍保护的深度挖掘涉及版本学、目录学、纸张分析、实践操作等内容。但是由于受到经费、场地的限制,虽然已经培训了万余人次,但是相对于古籍藏书单位及古籍数量来说还远远不能满足古籍保护工作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很多培训时间较长,例如中西文修复培训约45-60天,需要工作人员离开工作岗位集中培训,这对于很多单位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同时,古籍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起点不一,虽然很多培训已经考虑到层次问题,但是古籍保护人才需要一个逐步积累、在实践中培养的过程,短期内大容量知识的灌输初入门古籍的学员消化吸收起来有难度。
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古籍保护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他们必须把学业能力转变为适应工作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工作本身来说,古籍保护分为原生性保护与再生性保护。首先,原生性保护狭义来说就是对古籍藏品本身进行的除尘、杀虫、修复等一系列保护工作。我们的古籍藏品都有短则数十年,长则上千年的历史。大多数古籍由纸张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储藏环境的变迁,古籍本身就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每部古籍的问题都不一样,所以需要终身学习来适应新环境、解决新问题。其次,再生性保护则是对古籍藏品的再开发、再利用,例如古籍数字化、古籍文创产品的研发都属于这一范畴。几千年来,我们的先辈虽然留给我们很多好的方法,但是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交流的增加,很多新技术、新设备开始应用到古籍保护行业中,比如高清修复仪、低压织物纸张清洁站、高清扫描仪等,这些设备信息的获取和使用,都可以通过终身学习的形式来获取。古籍电子化技术更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断进步,这势必更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才能满足古籍保护日常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古籍保护工作者中倡导终身学习、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立专业古籍保护学习平台是可行而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