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是大学体育精神育德的重要动因
1.1健全人格、全面发展是高校树人的本质要求
首先,成才先成人,高校立德树人在于培养人格健全的 “人”,这是人成为人才的核心内容,也是践行“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健全的人格是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是人的良好意愿以及尊严的财富[3]。高等教育是人格教育的关键阶段,以养成学生独立的人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力为目标。立德树人,通过对学生人格的滋养与涵育,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人生品格,塑造纯真健康的美好心灵,特别是通过挖掘大学的学科优势,寻找健全人格教育的优质资源,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把学生发展从知识层面提升到生命发展层次。
其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关系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和长远,更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马克思曾指出,所谓个人的全面发展就是“社会中的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中每个人的智力和体力全面、自由、充分地发展。因此,全面发展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是高等教育的终极价值。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以下几层含义,其一在于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意义,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以德为统领,以智益德,以体蓄德,以美惠德,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呈现和谐统一的教育过程;其二在于促进发展的程度,即马克思提出的人类解放的终极目标,人在教育过程中各种潜能、各种素质得到充分发展,人的对象性关系全面生成和个人关系的极大丰富。
1.2新时代“大思政”全方位育人要求需要发挥大学体育精神的育德功能
第一,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是在于强调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特别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二是强调立德的实质在于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观的塑造,引导学生形成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接受;三是强调立德作用的机制,将德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与智育、体育、美育相辅相成,以整体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实现主动发展的目标。
第二,大学体育精神以其育德功能可以加强立德的薄弱环节。立德的过程是信念坚定的过程,是对理论的真理性和实践行为正确性的内在确信。信念是情感、认知、意志行为的结合体,也是意志转化为行动的启动器。传统方式的立德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德育课程正面教育,这种以理论为主的教导难以让学生入脑入心,而大学体育精神在实践中培养的反思性思维恰好能够弥补这一不足。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将运动蕴含的体育精神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对自我以及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反思与考量,内心形成悦纳与满足,在情感认同的同时外化为意志行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也随之实现内化与外显。
3.2新时代“大思政” 育人格局下,大学体育精神育德功能的时代表达
2016年9月,《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布,针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问题,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具体化,确立了中国学生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的核心素养,构建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核心素养框架。基于此,新时代大学体育精神的育德功能要侧重于健全大学生人格、锤炼其意志品质、提高社会关爱与参与能力等。
2.1健全人格
新时代大学体育精神育德功能的内涵之一在于健全人格,即帮助大学生实现人格要素的完整、和谐与统一。一方面,大学体育精神融入学生生活是健全大学生人格的基础与途径。在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体育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认知、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另一方面,高校根据学生特点、个体需求开展体育活动,以学生乐于参与的运动形式和锻炼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有效性,有助于发挥学生潜能,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2锤炼意志
新时代大学体育精神育德功能的内涵之二在于锤炼意志,以“野蛮体魄”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的奋斗精神。在体育运动中,学生克服困难、逾越障碍,雕琢运动技术,在提高运动能力的过程中,伴随着学生的认知、情感以及意志品质等心理活动,学生的消极情绪得以消除,意志力得到磨炼,从而激发奋斗热情。
2.3提高社会关爱与参与能力
新时代大学体育精神育德功能的内涵之三在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关爱与参与能力,即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社会关爱与参与能力是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也是其融入社会的必要条件。体育运动中既有竞争又存在合作,每个团队的竞争过程,每一名成员都肩负不可或缺的责任,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促进合作,增加竞争的胜算。因此,学生参加体育竞赛和群体活动,为了共同目标积极拼搏,共同努力,责任意识因此得以强化,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关爱社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