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方农林本科高校发展态势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然而,直到1902年建立的直隶农务学堂标志着第一个高等农业学堂成立。与国外相比,我国高等农业教育起步较晚,且基本处于学习和效仿国外做法阶段。1994年,国家教委、农业部、林业部联合颁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高等农业教育开始进入改革腾飞时期。截止至2019年6月15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56所,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成人高等学校268所,其中农林高校82所(本科院校36所,专科院校34所,民办院校12所)。自从高考扩招以来,农科学生招生人数迅速增长,有数据表明,2016年中国农学专业学生招生规模比1999年增长113.4%,在校本科生规模是2005年学生规模的1.99倍。在学生人数增长的同时,我国农林高校内涵建设也取得长足发展,高校在形成比较完备学科专业体系的同时,科研水平亦有提升,在中国知网发布《高校科研成果统计分析数据库》中,全国高校高被引论文数量(收录了自2006年至2018年3月所有论文数据),排名100名中农林高校占11所,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3名)高被引论文数量占比20%,中国农业大学(27名)高被引论文数量占比21%,南京农业大学(29)名高被引论文数量占比22%[]。看到成绩的同时还要正视农林高校本科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软科发布的2019中国最好大学排名中,仅有5所农林高校排名前100,其中华中农业大学(67名)在农林高校中排名最靠前,12所农林高校排名前200,26所农林高校排名前500[]。从统计学校层次来看,即便是在“985”“211”序列中,农林高校实力弱于综合性高校,那么,地方农林本科高校的综合实力更是相差甚远。
虽然国内已有部分农林高校针对优势和特色学科,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并初见其效。如华南农业大学形成“三本位”育人本位+社会本位+学生本位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温氏模式”;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多方主体共同授课方式协同育人;云南农业大学3+3”校县联合行动人才培养模式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效果显著。然而,现阶段地方农林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已有学者通过对国内19所农林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分析,“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被提及最多,体现了本科农林高校对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的反思[]。
2. 地方农林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如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培养的理念、目标、主体、客体、途径、模式与制度等七大要素。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的一个子系统,是一种过程设计,是一种对于培养过程的建构,是一种对于培养过程的管理。综合已有学者观点,人才培养模式由以下几部分构成:人才培养理念、专业设置模式、课程设置方式、教学制度体系、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模式、教学评价方式等[][]。专业设置模式、课程设置方式、教学制度体系、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模式、教学评价方式等属于培养过程范畴,因此,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可从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过程两个层面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