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对“五个振兴”论述时强调,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人才。为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先后颁布《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计划)等文件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其中《计划》明确要求,通过五年时间培养造就“一懂两爱”乡村振兴人才队伍,高等农林教育要致力于将通过学科教育培养大批农业专业人才,提高产业从业人群素质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可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地方农林本科高校凭借其专业学科特色、办学优势理当成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人力资本开发的主力军,承担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任务。
然而,在人才培养方面,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方面,地方农林本科高校人才供给与乡村振兴基层人才需求之间存在失调现象:
一是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从近年毕业生就业去向来看,农林高校毕业生每年在涉农领域就业平均比例为32.6%,在农村基层就业的比例为5.9%(2009-2013年数据)。从数据可知,农林高校本科毕业生非基层就业问题突出,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有学者通过对东北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就业去向情况调查,毕业生就业去向为党政机关、非农林企业,就业地域趋向于一线二线城市,从事的工作往往于“农”无关,学生显示出严重的离农悖农倾向[][]。可见,在农林高校中即使有少数学生选择基层就业,也表现出较强流动性,其中很多人将基层就业作为考研以及考公务员的一个跳板,真正愿意在扎根基层为“三农”服务的毕业生少之又少。我国实施乡村振兴规划需要大量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然而农林本科高校培养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较低,离农悖农现象严重,造成乡村基层人才需求与农林高校人才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
二是供需数量不匹配。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基层实际需求存在差距,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实施乡村振兴规划对于人才需求,主要体现在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党政人才、从事农业科技研发及技术推广工作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涉农企业及合作社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从事农业生产技能人才、起示范带头作用的农村实用人才等五大农科人才类型[]。在人才素质方面,要具备善经营会管理、能够推进一二三产业发展;热爱农村、有农业情怀,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己任;在农业领域、公共管理等方面需要懂技术、会管理的综合实用型人才,如此乡村振兴才有内在动力。然而,当前能够符合人才类型亦或是人才素质需求的毕业生,均是涉农专业综合素质较强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不愿轻易选择到乡村振兴主战场中去;而最后选择到乡村基层就业或创业的毕业生,多是因各种原因被动选择,要想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往往需要更长的适应期。因而,两者在人才供需中不能有效匹配。
此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农林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方面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基础方面的问题[],导致农林高校培养毕业生多为单一规格理论性人才,高校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与乡村基层实际需求错位。最终都导致人才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数量上不匹配现象同在。无法有效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农业人才,无法有效满足未来乡村人才振兴需求,无力支撑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