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前提,如果学生缺乏思辨意识、思辨能力、和思辨素养,那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将是无缘之水和无本之木。实际上,语言教育中思辨意识、思辨素养的重要性在国外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从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提问和辩驳,到后现代主义的怀疑意识、巴西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的解放教育理论,以及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等,都强调了语言学习中对问题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以及评价的能力。而这些正是国内大学英语教学中所凸显出来的“思辨缺席”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笔者将进行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1、教学目标应与时俱进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杜威指出,教学目标由学生发展、社会发展以及学科本身发展三个方面共同决定的。而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目标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了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等之间的联系。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某一因素都是不正确的,必然会顾此失彼,导致英语教育中所呈现出的一种割裂的态势,必然造成学生的学习脱离现实。学习目标以应试为导向,学习方法机械,更无法提高思辨素养。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体系构建应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符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夯实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要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2、 突破原有的教育思路和教学方式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授方式和以“应试”为目标中心的课堂教学很难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为了解决学生“思辨缺席症”问题,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改变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势在必行。首先,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应将思辨能力的培养纳入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中,教师可根据所授课程的具体特点,设计课堂活动和训练形式。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可采用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Socratic approach),通过启发式提问与相互辩驳的方式来开展教学,而不是填鸭式的知识传授。比如,教师设计师生问答和简短讨论,引导学生对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展开思辨。或者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任务,要求他们课上发言,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接受老师或其他同学的提问,教师通过讨论和辩论的形式组织教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教授强调:“无论是什么课程,无论采用何种形式授课,检验一门课程成功与否的重要的标准应该是看它是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教育中,改变教育思路和方式方法,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 建立形成性评估机制
一般说来,考试是指挥棒,老师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要想让学生对思辨能力的重视和有意识地去提高,只有将思辨能力考查纳入课程考试中来,在大学英语课程考试中引入形成性评估机制,即除了传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外,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个人或小组演示、个人或小组调研项目等多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练习和测试形式。当然,不论以何种形式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考查,教师在关注语言质量的同时应该高度重视学生在思辨能力方面的表现,赋予后者同样高甚至更高的分值。
4、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根据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即“内容依托”的教学模式的指导,将学生所学的目标语视为工具,把语言学习和学科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的知识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把语言技能的训练融入到知识学习过程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把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而且还能学到所需要的知识。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增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辨素养的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知识面,将语言技能训练、知识习得和思辨能力培养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