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灵魂,它是我们的祖先在历史的岁月中沉淀的具有积极进取精神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积极进步的、奋发向上的、百折不挠的、克难攻坚的,即具有正能量的精神和品质。它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克服各种困难而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当下,虽然我们中国人已从近代的“东亚病夫”成为今天在国际舞台上有充分话语权的东方大国,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们的成绩和不足都有客观的认识和正确的评价,特别是对存在的不足,有非常理性的判断。在十九大报告中, 就明确指出:“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正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和处于发展中国家这一国际地位的前提下,我们尚有诸多的不足,尚存在严重的困难和挑战。这些不足、困难和挑战包括“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带来的东部和西部、南方和北方、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及其收入间的差距较大;“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导致的资源浪费和经济效能的不足;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生态导致的生态失衡;经济的快速增长与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民生负担过重的不匹配和存在的诸多矛盾;收入的不断增长、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不懂感恩、不讲诚信等“仁义礼智信”的不断丧失,使唯金钱论而至道德的严重滑坡;国家和人民在奋力拼搏的同时却还有在国内制造矛盾和混乱,在国外卖国求荣的败家子;在全党全国人民都凝聚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迈着坚定的步子昂首迈向民族复兴中国梦路上的同时,却有着一股破坏我们前行步伐的国内外反动势力在虎视眈眈和极尽要挟之能事……如此等等,我们不得不警醒,不得不反思。如何警醒,如何反思,如何解决,从学校基础教育开始,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学习教育的必修课、基础课,将优秀传统文化的落实纳入学生实践和实际能力考查的范畴,使我们的国民从小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而融入其骨子里,渗透进血液中,使我们培养的人能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伟大胸怀,应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
从心理学、生理学看,人在三至八岁时,是一个人性格、品行塑造的黄金期,85%的性格、人格在这一时期形成。因此,孩子在幼年时期,就应给他们提供滋养心灵的德商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他们在从“人之初,性本善”这一人生与生俱来的本性基础上就能最先领略到善与美、真与诚、舍与得的文化熏陶和价值取向,并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充实这些内容,不断完善他们的性格和品格而不受污秽的浸染,在人生学习的主要阶段——十多年的学校正规教育中,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从简到难,从少到多,逐步积累,从而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能系统地学习、理解、把握和应用,使之不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具有仁慈、大爱、感恩、守诚、亲民、勤敏、聪慧和有原则、有底线之人,而且能由此带动其家人、朋友、同学、同事等其它社会群体而净化社会,以此产生羊群效应,起到示范作用,因此,学校必须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其课堂和课程的必修课。这是当下社会的时代要求。
再从学校自身看,虽然学校也和我们整个社会一样有了长足的进步,师生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水平和相关校园文化等精神文化产品都给学校和学校的师生提供了很多、很好的保障,但即便如此,当下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学生,肆意逃课、上课睡觉、课堂手机低头一族、作业不交,甚至考试不交卷和顶撞、侮辱、打骂、杀害老师和父母等等现象,在一些学校都曾出现过。在教育一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背景下,对于这样的学生,一些学校和老师似乎还不敢大胆管理,否则,一个学生跳楼、一个学生跳水、一个学生与你这个教师顶撞蛮干,或以某种理由举报你这个老师或学校,只能使你这个老师甚至学校吃不了还兜着走。像这样连对自己和家人都不负责的学生,哪里敢奢望他们去修身、去齐家、去治国、去平天下?如果学校这样的现象不加纠正,何以教育立国?何以人才立国?何以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何以落实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何以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有必要通过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精神家园来净化我们学生的心灵,改变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