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化学作为医学专业的基础学科与桥梁学科,可以贯穿于整各医学教育事业,对多个专业多门学科均起到理论基础的奠定与技能操作的入门。推动医学教育事业向分级诊疗模式的靠拢,势必要从医学基础学科入手进行改革与创新。改革的重点即为教学中心的转变与教学目标的更新,创新即为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思维的创新与教学实践的创新。现如今各大医科院校教学改革创新之处多在教学手段上,少有教学思维与教学实践的创新,想要培养出适用于未来医疗制度的医学人才,必须从学科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创新与研究。医用化学教学改革不仅仅要在教学模式上创新,也要在教学途径与教学指导上多多融入新鲜元素,让学生从专业基础学习之初便养成良好的专业思考方式与应有的职业素养。通过医用化学教学与分级诊疗的融合、互动、制度的创新,面向基层培养分级诊疗所需医疗人才,更好的适应分级诊疗,服务临床。
1、 授课形式多变,贴近临床一线
医学专业知识由于记忆内容较多,短时多次学习往往比大块时间学习的效率要高得多[3]。如何在课堂上的有限时间内让学生最大程度获得知识并深化理解强化记忆才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国内高校多效仿国外成熟的教学模式如TBL、PBL等授课形式,照抄照用生搬硬套,不从实际出发考虑并依从学科特点进行调整,依旧走机械式教学的老路。分级诊疗模式对于医学专业人才的理论储备与实践技能要求甚高,传统教学形式下学生的学习效率已无法满足基层医疗所依托的庞大理论体系与技能要求,故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并依照医用化学学科特点将所借鉴的教学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与改良,打造出具有医用化学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并在其中结合多种教学模式的优势,互相之间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有助于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医用化学教学中多采用案例教学与模型教学,让学生从专业基础起步之时就开始接触临床一线工作,对学生的学习、理解、深入探究等各方面均有所帮助,且对职业意识的培养与临床思维的启蒙有明显优势。
2、注重意识形态,服务基层医疗
教学模式作为最有效的教学工具,对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均具有较大帮助,但却无法兼顾意识形态的教育与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传承。医用化学承载所有医学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必须要打牢基础强化其学科地位。医用化学的教学改革对分级诊疗模式的的推行起到深层次助力作用,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与毕业生就业方向的选择。多元化的授课方向不仅影响进一步开展教学与实践,更是对深入贯彻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与发展建设大有裨益,通过医用化学为媒介,以临床研讨或思维导入为途径,引导学生了解熟悉现今我国医疗水平与临床实况,让学生知晓实施分级诊疗的意义以及基层医疗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基层医疗救死扶伤,为基层医疗水平的提升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医学教育不仅要重视教学手段的改革,还要注重学科思想与意识形态的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结合学科教学与学科思想的传递提高医学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以保障分级诊疗模式的顺利实施与普及。
3、培养临床思维,理论实践并重
作为实践科学,医学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实践。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注重临床实践。医用化学作为基础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与实践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分级诊疗模式要求基层医疗工作者必须具有过硬的理论基础与娴熟的技能操作,二者缺一不可。故作为承上启下的基础与桥梁学科,医用化学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都应当围绕临床一线工作开展,尤其是临床思维的启蒙与培养。现代医学生培养中最艰难亦最重要的即是临床思维的培养。本着服务临床指导教学的理念出发,在医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临床医师的角度对临床案例进行分析与研究,并逐渐渗透至各个医学学科问题的思考当中。在医用化学的教学中通过教学模式的多变为理论学习奠定基础,通过实践教学锻炼技能操作,进而通过案例分析培养临床思维。三者的有效结合才能够使得医用化学的学科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4、转变传统观念,注重创新意识
中国自古以来的授课形式都是老师主导教学,学生被动听课,而这一低效的教学模式现今仍旧占据课堂。与现在绝大多数医学院校所实施的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课堂教学作用所不同的是,分级诊疗制度需要大量学习型、教学型等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摒弃填鸭式教学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有积极效应的。医用化学应当转变观念,不能因循守旧,要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创新,注重教学创新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同时积极开展创新型实践等活动,这对于医学教育、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等方面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