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加持的亚文化自信
“一切社会知识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情境,是社会情境决定了个体意识以及与个体意识相关的一切知识活动,而不是其他因素”[1],90后作为信息时代的原住民,对于信息科技产品的使用与追求源于自然意识,随着科技产品升级换代的加速,在科技产品的使用上,青年人具有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而科技产品所体现的文化价值潜在造成了青年大学生的心理优势。从社会发展阶段而言,如同丹尼尔.贝尔所言,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青年人作为后现代科技时代的一代,首先在浸润其中的科技环境中完成心理上的后现代思想建构,诸如泛自由主义、去中心化、反本质主义、解构主义,诸多的后现代思想在青少年心理上跨越现代理性的历史阶段,借由现代科技的现实土壤直接入驻信息时代原居民的意识之中,幸亦是不幸,时代来的突如其来又如此无奈。
伴随着信息时代扑面而来的亚文化更是使青少年获得了个体意识的精神加持,电视、网络纷纷迎合青少年心理需求,不断放大青少年的自由意识,弱化传统理性,高举关注个体成长、宣扬尊重理解,形式和内容均花样频出,很多出自迎合年轻人喜好的目的。依据桑顿的亚文化研究,“在俱乐部文化内部,年轻人拥护的是不同的威望象征秩序,阶级在其中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青少年难以与相对年长的人群进行竞争,只能将自己的时间投注于休闲当中,在其中建立起自身的“自尊”,从而使亚文化可以暂时从主流文化的阶级评判当中解脱。”[2]。在综艺节目、全民海选、垂直细分的概念引导下,青少年在精神自嗨中获得了傲视这个社会的心理资本,虽然在现实中无法改天换地,但在精神领域早已取得了对抗长者的亚文化心理自信。
成长阶段的自然逆反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漠视及反感不仅体现在思想政治课中,在综合人文教育课及专业课程教育中,若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种逆反同样会出现,大学生的精神叛逆是一种幼年叛逆的升级形式。小学、初中至高中,学生一直在家长和老师的督促环境下学习,进入大学,精神上终于可以放松,压抑已久的精神在生理成熟之际,迫不及待要进行自我的话语权争夺,这种独立自主的标榜形式就是反抗一切精神“说教”,无论这种教育的本意如何,首先本能的反对,若有所忌惮不敢反抗,则会选择漠视。
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都趋向成熟,当主观需求在客观现实下得不到满足时,自然产生逆反心理。大学生个人需求遭遇客观环境的抑制时,往往造成大学生心理认知偏差,认为有损于自我形象或自我发展,或有碍于实现个人独立意志,则产生逆反心理,当事人往往会迁怒于有关人员,如教师、家长等。有时甚至采取不计后果的鲁莽对抗行为,严重时不但扰乱校园、家庭或社会的正常秩序与和谐氛围,干扰正常的人际关系,而且严重影响学生本人的学习进步和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