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一方面要积极增设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当代大学生普遍在网络安全问题上存在认识盲区或误区,对于网络的认识仅限于学习、工作和娱乐等软件平台的应用,缺乏对网络侵害的监测、防护和抵御能力,所以容易成为网络安全行为的受害者。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群体加强网络安全教育,通过开设长期稳定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防备能力。
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操作技能培训。要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安全问题的防范和应对能力,实用的网络操作技能必不可少,比如防火墙设置、信息安全保存、账号加密、病毒防治等。因此,还要通过开展网络操作技能培训,让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络安全实践,增强其辨别现实网络信息的能力和实际网络安全问题的应对能力。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法制教育
网络道德建设、法制建设对预防网络道德失范、网络犯罪具有极其积极的意义。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制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网络使用过程中的自律性和规范性,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实现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的“防患于未然”。高校和社会层面可以结合开展相应的教育,如开设互联网使用规范、网络安全条例等方面的主题课程或系列讲座;通过校园官网或社会新媒体平台推送网络失德、网络犯罪相关的短片、漫画、信息资源等的辨析,促使大学生端正心态,增强道德意识,做好对网络安全问题的防范,并争做维护网络安全的正面表率。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要切实做好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工作。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心理学知识,了解自身在网络使用过程中的心理轨迹,识别心理异象,进而掌握心理调节方法,消除各种心理问题。二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提高其对不良信息的辨别力和防御力,实现对网络信息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三是要做好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引导工作,充分表现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观能动性,理解和把握网络社会的复杂性、多变性,自觉提高在网络使用过程中的自我保护和自制意识,远离网络安全隐患。
(四)完善网络安全相关立法
迄今为止,我国已经有不少有关网络安全以及计算机违法行为的法规和法律出台。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发展极为迅速,不法分子各类新型“捡漏”、“钻空”行为不断发生。相比而言,针对媒体或网络的立法仍存在更新迟延、内容不全面、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因此,与时俱进加强相关的法律体系的修订、补充、完善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完善网络立法,才能强有力地保障网络安全。网络使用、网络信息生产与制作、网络平台监管等行为都有法可依,对网络犯罪、网络失德行为严打必究。
(五)健全网络安全监管机制
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给人类生活带来空前的好处,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弊端。正如美国经济历史学家Robert Hebrona所描述的“技术变革的力量已强力释放,而控制或指引技术的力量却很弱小”。因此,针对互联网发展过程的网络安全问题,必须要有较强的技术引导和监管。宏观层面,应由政府主导,强化媒体管理部门统筹决策、宏观管理的职责和能力,提升网络执法队伍、网络监管人员的专业性,从而对媒体市场进行有效的监管,从大环境上杜绝网络安全问题的产生。基础层面,高校要在思想上对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给予重视,通过建立校园网络监管机构、消除校园网络安全隐患、解决校园网络安全问题、协助相关部门调查执法等,切实发挥高校在网络安全问题中的基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