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贫困户文化程度低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到所生活环境以及思想观念等因素,长期以来,教育发展缓慢,群众文化程度比较低。以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分析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6岁以上受教育程度,发现初中及以下的占了很大的比例,如下表1所示。以新疆地区为例,201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六岁以上人口总共1996.5557万人,其中未上过学的有63.5247万人,上过小学的有656.3203万人,上过初中的有790.6166万人,上过高中的有254.5639万人,上过大学专科的有152.4757万人,上过大学本科的有75.1826万人,上过研究生的有3.8719万人,结果显示:在新疆六岁以下的人口中,初中级以下学历的就占了75.6%的比例,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了11.6%。文化程度低是少数民族地区推普脱贫工作开展的基本制约因素,文化程度低导致贫困群众接受新思想、新技术效率低,发展能力受限。
(二)对普通话的扶贫功能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
在推普脱贫过程中,政府在“推”而少数民族群众要“学”与“识”,学习普通话,认识普通话的扶贫功能。作为普通话学习的主体,少数民族群众个体至关重要,能不能对普通话的扶贫功能有正确的认识是关键。在K村深入调研期间,通过对K村农民夜校50余次上课情况的跟踪调查,在每次的调查中都会发现一个同样的问题:在上夜校的村民看来夜校是他们学习通用语言、学习技能的重要场所。但是也有一些村民,在他们眼中夜校只不过是他们聚在一起聊天的场所,每天晚上上课,总有个别学员在教室里聊天,接打电话随意自如,随便进出教室。对夜校学员从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效果上进行分类,后者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效果很低下。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们没能认识到夜校这一场所对他们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没能认识到夜校对他们学习普通话的重要作用,没能认识到通过夜校学习促进他们掌握相关的就业创业技能从而促进他们脱贫的重要作用。
(三)农民夜校通用语言教育师资队伍严重不足
汉语普通话水平过硬的师资队伍欠缺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推普脱贫的重要因素,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农民夜校,师资队伍不足亦或是质量不高的状况都十分明显。在南疆大多农民夜校,现有的通用语授课老师都是当地的维吾尔族老师,她们由于接触普通话的时间比较晚、学习的比较慢,所以普通话水平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基本上没有一个固定的汉族老师去给夜校的学员上课。具体到K村,K村目前夜校的双语教师主要是村幼儿园的教师,固定上夜校通用语言授课的教师有4名,都是维吾尔族,通过旁听她们上课以及和她们的交流中都能深刻体会到她们通用语言的水平,其中一位老师按照目前我国汉语普通话的等级分类标准看,基本上可以说是合格的,她的水平处在第一级即“能流利准确的使用”的等级;其余三位教师的汉语普通话水平处在第三、第四等级,即“能熟练使用但口音较重”、“基本能交谈但不太熟练”。教师是通用语言教育最关键的因素,但是南疆大多数地区都存在通用语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普通话在南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普及,进而也影响了推普脱贫。
(四)普通话环境严重缺失
普通话环境的缺失是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推普脱贫的重要因素。在南疆四地州,2016年,阿克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206.45万人,汉族人口46.60万人;克州少数民族55.46万人,汉族4.14万人;喀什地区少数民族420.62万人,汉族29.30万人;和田地区少数民族225.31万人,汉族7.12万人。汉族人口和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是:阿克苏地区1:4,克州地区1:11,喀什地区1:15,和田地区1:32,这还是以整个地区的总量中汉族人口数和少数民族人口数的比例。在南疆农村地区,整个村子几乎都是少数民族,以K村为例,K村现有人口数789人,都是少数民族,语言环境的缺失是影响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普通话学习的重要因素。所以这也是南疆地区推普脱贫的难点,也是南疆少数民族地区推普脱贫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
(五)推普脱贫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运作机制
2018年1月15日《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通知的印发标志着我国正式把推广普及普通话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普通话在贫困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脱贫攻坚提出了三大指标:“目标定位”、“基本原则”、“具体措施”,三大指标是对推普脱贫的系统性安排和指导。在《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之前,虽然也在相关文件中对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推广普及普通话助力脱贫攻坚有过相关的指示,但是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述,重点放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普及通用语言方面,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推普脱贫到目前为止还没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运作机制,这也是导致目前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推普脱贫开展困难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