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对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全球化语境下的多元文化思潮、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文化和经济发展上的差异等,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带来了诸多阻碍。在经济层面上,“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当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阶梯式递减状态,尤其是西部边疆多民族地区,因受地理位置、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相对较为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在文化层面上,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标识,是维系祖国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西方多元文化思潮不断冲击着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压缩了学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空间;加之边疆地区狭隘民族主义思想的传播和极端意识形态的渗透,进一步影响着各民族学生间的内在凝聚力,削弱了学生对祖国、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此外,学校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存在多以课堂教育为主,教学形式单一;多强调知识性“灌输”,缺少实践活动引导等现象,致使学生在教育中的体验感弱化,学习兴趣逐步下降,降低了学校培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实效性。因此,面对培育的诸多阻碍,学校需要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历史、文化、民族认同上的整合和塑造功能,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提高到战略地位,通过学校“官方”话语的传播和引导,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征,创新教育途径,开展分层次、抓重点的教育,让学生知悉和接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特征,继而逐步培育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