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人们对思政课的认识处于混沌而矛盾的状态,表现为既高度肯定思政课的重要作用,又缺少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角度深入认识和把握课程的研究;既察觉并发现了思政课中存在的显性问题,又在深挖成因、厘清因果关系方面仍存在困惑;既要凸显和强化思政课的作用,又在作用机制和动力机制构建方面仍不得法。对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本质区别认知混沌而导致思政课政治属性被忽视淡化;对思政课实践教育的设计和应用不足导致课程文本话语孤立无力;对思政课价值塑造的推进力度不够导致单线“灌输”无法触动学生心灵、无法激发其内生动力;对学生思想发展过程认知不清晰导致隐性教育未能在“信”上发挥先导作用等。这些对课程本质辨识不清、对课程认识教条模糊、课程实施简单机械的问题,寻根溯源都是没有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和实践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品格[1]。思政课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阵地,其本身也必然要彰显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的鲜明品格,即兼具科学性和阶级性、兼具社会历史性和实践性,将思想道德培养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相结合。这就意味着思政课不仅需要呈现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更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来认识、思考思政课本身、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来组织、实施思政课,这是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所以,只有原原本本地回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扎扎实实地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才能切实将“八个相统一”落到实处,使思政课起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