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回归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逻辑起点
 
更新日期:2020-04-10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浏览次数:15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首要任务是找准认识的起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中国哲学家王

 
 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首要任务是找准认识的起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中国哲学家王守仁最早关注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的关系。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提出“知行合一”的理论观点。思政课是通过教师教育教学引导学生形成道德意识、开展道德实践的过程,是基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完整的认识过程。这一过程包含“认识的辩证运动”和“知行合一”两个关键内容。传统对高校思政课的认知却往往只停滞于知识性层面,导致课程通常以讲解为主要手段、将书本展示作为主要过程、将抽象的概括和宏观的论述作为主要表现形式,认识过程只进行了前半段就随着下课的铃声戛然而止。“八个相统一” 精准地辨识了思政课的“认识半程化”问题,强调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一脉相承。

在认识过程的“后半程”发力,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认识过程是由认识运动的两次飞跃和实践认识的往复循环过程形成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具有鲜明的“知行合一”目的。但是习得知识并不等于能够运用知识进行有价值的实践或产生实践价值,价值性是知识性的深层延伸,这一延伸必须依靠课堂进行对标性的引导和强化。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注重知识性,知识性是办好思政课的重要前提,但并不能成为课堂设计的唯一重要内容。再精巧和深邃的知识传输最多都只能实现入耳的目的,而不能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连接二者之间的重要桥梁就是“实用性”即价值性,只有使学生感受到知识能冲击其情感、解决其困惑、对其成长、发展有用,知识才具有价值。所以,思政课要做好认识运动前后半程的有效衔接和有机统一,避免前半程反复转、后半程停转的不协调现象。要将以知识性为基础的课程设计转向以价值性为目标的课程安排,从思想的价值性、解惑的价值性、社会作用的价值性几个层次推动认知过程的全程化科学运动,使教学效果实现内化于心的基础上外化于行。

强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精准对标,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中国古代哲学理论认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可看做思政课的理论性,“器”可看做实践功能,道和器是紧密联系、相互对应、上下贯通的,处理好“道”和 “器”的关系是实现思政课改革目标的基本前提。无论思政课还是理工科课,尽管内容不同、思考方式有差异,但却具有知识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共通之处。正如数学基础课中每个要点要用大量的练习题巩固对定理的掌握那样,练习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也是加强理解、发现和挖掘价值的过程。传统思政课重心在理论教学,实践课与理论课常常是脱节甚至无关联的,缺乏统一性、贯通性、一体性,造成了理论知识悬浮于认知的表层,无法融入学生思想和思维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丰富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都是实践推动的。办好思政课就一定要走出理论与实践割裂的误区,要打通长期以来的思政课堂话语与生活话语间的壁垒,找到二者的契合点,搭建严谨抽象的课堂叙事与感性直观、丰富生动的实践生活的连接通道,将理论与实践环节精准对标,使理论从实践而来到实践而去,使学生能够掌握理论形成的实践条件、使学生能够分析实践问题、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回归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逻辑起点

下一篇: 回归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逻辑起点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